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大肠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和微血管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微淋巴管和微血管密度及其内皮细胞增殖活性与肿瘤转移的意义;2.探讨VEGFR-3在人大肠癌血管及淋巴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说明VEGFR-3表达与VEGF-C表达及肿瘤转移的关系。研究对象与方法:采用单标及双标免疫组化方法分析50例大肠癌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近、远端正常大肠组织中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和CD34标记的微血管分布特点,并用KI-67进行双标染色检测其内皮细胞增殖活性,分析微血管和微淋巴管密度及其内皮细胞增殖活性与肿瘤转移的相关意义。通过VEGFR-3与CD34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染色,探明VEGFR-3在人大肠癌淋巴管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情况;选用VEGF-C、VEGFR-3抗体对50例大肠癌癌组织及其相应近、远端正常大肠组织染色,分析VEGFR-3表达与VEGF-C表达及肿瘤转移的关系。每批染色采用已知阳性的大肠癌切片作阳性对照,并设立替代实验和阴性对照。结果: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和CD34标记的微血管在正常癌旁大肠组织和结直肠癌癌组织中均有分布,但MLD较MVD明显为低。两者在结直肠癌不同区域的分布特点具有相似性:即两者均在肿瘤前缘区最多,浅表区次之,中央区最少。尤其是MLD在中央区很低甚至完全缺如。相关性分析发现,前缘区MLD和中央区、浅表区以及癌旁正常粘膜中MLD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结直肠癌总MLD与癌旁正常粘膜中ML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前缘区MVD亦显著高于中央区、浅表区和癌旁正常粘膜MVD(P<0.05),但结直肠癌总MVD与癌旁正常粘膜中MV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分析MLD、MVD与结直肠癌各临床怖聿问狈⑾?结直肠癌患者中央区和浅表区MLD与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缘区MLD、MVD与浆膜累犯、TNM分期、淋巴管/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器官转移等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前缘区MLD、MVD是反映肿瘤淋巴管/血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指标。大肠癌癌组织中VEGFR-3异位表达在淋巴管内皮细胞上,而在血管内皮中表达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VEGFR-3在大肠癌癌细胞中也有一定程度的表达,周边部VEGFR-3阳性细胞数比内部明显增多(P<0.01);大肠癌癌组织中VEGFR-3标记阳性淋巴管数与VEGF-C表达呈正相关性,VEGFR-3阳性脉管数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无相关。结论:1.大肠癌MVD、MLD在肿瘤前缘区分布最为密集,是反映肿瘤血管侵袭、淋巴结转移和不良预后的有效指标,尤其肿瘤前缘淋巴管密度及其增殖活性是预测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有效参考指标。2.大肠癌组织中VEGF-C、VEGFR-3阳性表达促进淋巴管新生;VEGFR-3阳性脉管数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是大肠癌转移的独立指标,但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无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