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AML患者应用中大剂量Ara-C方案化疗后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13-2020年期间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80例AM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筛选,这些患者均接受中大剂量Ara-C方案治疗,回顾性分析其:(1)医院感染情况;(2)年龄、AML分型、预后等级、诱导化疗期间感染、合并其他疾病、Ara-C剂量、Ara-C疗程、抗生素预防、化疗前血常规对患者发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AML患者应用中大剂量Ara-C方案化疗后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13-2020年期间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80例AM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筛选,这些患者均接受中大剂量Ara-C方案治疗,回顾性分析其:(1)医院感染情况;(2)年龄、AML分型、预后等级、诱导化疗期间感染、合并其他疾病、Ara-C剂量、Ara-C疗程、抗生素预防、化疗前血常规对患者发生感染的影响;(3)使用无菌层流病房的效果;(4)感染对住院时间、NEU恢复时间、PLT恢复时间、住院费用的影响。结果:1.80例接受中大剂量Ara-C化疗的CR的AML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39例,中位年龄34(12-68)岁。FAB分型:M1 2例、M2 20例、M4 15例、M5 6例,分类不明确37例。预后等级:预后良好22例,预后中等39例,预后不良19例。诱导化疗期间感染患者72例。每个患者阿糖胞苷化疗总疗程:1疗程17例,2疗程26例,3疗程15例,4疗程22例。80例患者共完成198疗程化疗,中位住院时间为21天,中位NEU恢复时间为10天,中位PLT恢复时间为12天,平均住院费用为3.66±1.24万元。2.198个化疗周期中,发生感染144次,感染率72.73%(144/198);感染部位频率由高到低为呼吸道(30.00%)、肺部(27.27%)、胃肠道(18.18%)、肛周(7.27%)、口腔(6.36%)、皮肤(5.45%)、泌尿系(3.64)、会阴部感染及肝脾真菌感染各占0.91%。3.共检测出病原菌45株,其中,G-杆菌占55.56%(25/45),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G+球菌占24.44%(11/45),主要包括表皮葡萄球菌、屎肠球菌,真菌占8.89%(4/45),包括白色念珠菌、平滑念珠菌,病毒占11.11%(5/45),包括疱疹病毒、流感病毒。4.单因素分析结果示:诱导化疗期间感染(P<0.001,χ2=12.456)的患者,行中大剂量Ara-C化疗后医院感染率增加,为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而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使其感染率降低(P=0.017,χ2=5.65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诱导化疗期间感染(P=0.001,OR=5.076)是中大剂量Ara-C化疗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抗生素预防(P=0.014,OR=0.332)为其独立保护因素。6.入住无菌层流病房和普通病房的感染率、阿糖胞苷剂量、住院时间、NEU恢复时间、住院费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其住院时间(P<0.001)、NEU恢复时间(P<0.001)、PLT恢复时间(P=0.002)、住院费用(P<0.001)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中大剂量Ara-C化疗方案的感染率高,以上呼吸道、肺部、胃肠道感染为主,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居首位。2.诱导化疗期间感染为中大剂量Ara-C化疗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抗生素预防为其独立保护因素。3.对于行中大剂量Ara-C方案化疗的患者,加强普通病房的环境清洁度,可能会达到与无菌层流病房同样的效果。4.感染增加了患者治疗风险以及身体、心理、经济负担。化疗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感染,对减轻患者负担,提高长期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结肠癌中错配修复蛋白MLHI、MSH2、MSH6、PMS2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1月一2020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术后,病理科确诊的314例结肠癌患者,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314例结肠癌组织中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的表达水平;运用SPSS24.0软件进行分析。对患者性别、患者年龄、肿物最大径、肿物的部位、分化的程度、组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低钠血症组和对照组、血钠各严重程度组、血钠纠正组及钠未纠正组患者各组临床指标的差异,统计分析低钠血症与小细胞肺癌(SCLC)临床指标的相关性,进一步指导SCLC合并低钠血症的治疗和预防。方法:1.选取山西省肿瘤医院2015年01月至2019年01月经组织病理确诊的500例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至2020年01月,获得完整随访者的数据465例。统计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性别(G
目的:总结AML-MRC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和临床特征,分析基因突变与年龄、遗传学异常的相关性,讨论基因突变对AML-MRC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血液科2014年2月到2020年12月收治的115例AML-MRC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利用二代基因测序检测115例初诊AML-MRC患者34种突变基因,了解其分布情况,回顾性分析基因突变及临床指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患者临
目的:观察血清Ca2+、ALP及CEA与肺癌骨转移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06例经病理确诊且未接受任何治疗(手术、放化疗等)的肺癌患者(本院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作为研究对象,探索血清Ca2+、ALP、CEA及临床特征与肺癌骨转移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结果:106例肺癌病例中,67例(63.21%)未发生骨转移,39例(36.79%)发生骨转移。对于Ca2+、ALP及CEA来说,
目的:研究在子宫内膜样腺癌(EAC)及正常癌旁内膜组织中叉头框蛋白C2(FOXC2)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EAC中的表达与各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从山医大一院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妇科收治的患者中选择经手术治疗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病例共56例,要求入选病例临床档案完整,术前均未行放疗或化疗,不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病史,并将其癌组织及正常癌旁内膜组织用石蜡包埋处理。通过免疫组化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骨髓纤维化的一般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从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1日期间共263例(其中92例患者合并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一般资料。观察合并组及未合并组的MM分期、MM分型、细胞遗传学特征、疗效,并分析合并组的疗效与骨髓纤维化变化的相关性。结果: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骨髓纤维化患者的MM分期、分型
目的:研究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与淋巴瘤发病风险的相关性,以期发现致病的高风险因素,从而引起大家对不良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重视及改变,为有效预防及降低淋巴瘤的发病率提供一些新思路。方法: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我国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确定可能和淋巴瘤发病有关的风险因素,制定简单易懂、设计合理、便于完成的调查问卷表。随后选择山西省肿瘤医院2018-2020年确诊的淋巴瘤患者40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NOSES-Ⅰ式E法与腹腔镜低位前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超低位直肠癌中的疗效、安全性及卫生经济学等指标。方法:选取并收集62例于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进行治疗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A组与B组,其中A组患者通过NOSES-Ⅰ式E法(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术联合改良Bacon术)进行
目的:比较老年MM患者不同化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MM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治疗方案、疗效、不良反应以及衰弱评分中包含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及charlson合并症指数,按照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身体状态良好、欠佳及虚弱3组。统计分析不同体质状况的老年MM不同化疗方案的治疗有效率、1年总生存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70例患者中,身体状态良好、欠佳和虚弱组的治
目的:1.探究HMGB1在初诊MM患者中的诊疗及预后的作用。2.探究sRAGE在初诊MM患者中的诊疗及预后的作用。3.探究HMGB1及sRAGE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0月-2020年5月期间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入院确诊的50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化疗前后血清标本,使用ELISA方法检测HMGB1、sRAGE含量,同时收集MM患者性别、年龄、DS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