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神分析学诞生以来的近百年历程中,就其学说核心的内涵而言,已经历了一个由“个体潜意识”到“群体潜意识”再到“语言结构潜意识”的转变过程。这三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弗洛依德、荣格和拉康。精神分析学发展演进的百年历史,也正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启动与发展的历史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国现当代文学曾涌现出五四时期文学的“个性解放”、新时期文学的“民族寻根”、先锋文学的“语言狂欢”等创作思潮。两相对照不难发现,这两个不同领域、不同国度之间发生的现象之间竟有着如此密切的关联。文学在为人类的精神寻找出路的道路上与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总是携手并肩一路走来的。
论文共分五个部分:导论部分先对精神分析学派发展历程及精神分析文论在中国的研究状况做了梳理和评论,提出精神分析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精神流变之间的三个息息相关的层面,确定了弗洛依德与五四文学、荣格与寻根文学、拉康与先锋文学为研究对象。第一章以弗洛依德发现人的无意识领域和五四文学提出了“人的文学”为切入点,探讨了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对五四文学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如何为个性解放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二章分析了荣格对人类心理完整性的探求、他的自然观以及对西方文明的批判等,与新时期的寻根文学相呼应,指出了在民族文化中寻找家园的寻根文学,在精神气质上是与荣格一脉相承的。第三章以西方宏大的“资本叙事”为背景,介绍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对人类主体缺失的深刻阐释,及其在对语言和命名悲剧性认识的基础上关于当代人精神状况恶化的描述,而先锋文学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代言了这个时代精神的茫然与呐喊。
本文的结语部分,指出精神分析从弗洛依德的发现了个体的人,到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古老沉积,再到拉康在语言中对主体的关切,精神分析一路走来从来都没有放弃寻求人类精神的密码,不同的只是途径。人的精神是复杂而神圣的,当精神不幸简化并堕落为“工具理性”充斥的智能与算计,人的精神生态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精神分析追问的其实也正是当下精神生态所面临的问题。
人总是在力图了解自身究竟是什么。而这一对自身的执着往往使我们忽略了我们世世代代置身其中的生态世界。当下,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过分的自恋,把眼光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或许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好地为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定位,通过精神世界与生态世界的互相给予,使我们的精神生态达到高度和谐。这既是一个心理学的命题,也是一个文学理论的命题,因为文学对人的追问和期待的终极目标,注定是恢复全面发展、整体协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