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心房纤维颤动(AF)对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探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不同消融方式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评价何种射频消融术式更有益于左心房功能的恢复。方法:选取房颤患者50例和健康志愿者30例。对受试者进行基本信息采集,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评价左心房功能的相关参数,这些参数主要包括左房前后径(LAD)、左房容积指数(LAVI)、舒张末期左室前后径(LVEDD)、E/e、左心耳大小及左房应变率(SR)等,对相关参数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哪些参数是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对有手术指针,符合纳入标准,并行房颤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单纯肺静脉前庭环形消融组20例和联合消融组18例两组,术后3个月内进行随访,对术前术后相关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评价术前术后左心房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1)AF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病史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患者的年龄(64.42±12.29 vs 39.87±13.68)、高血压发病率(54%vs 30%)和糖尿病的发病率(51%vs 17%)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炎症相关指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本次研究中,Logistic回归分析LAD(OR=1.15,95%置信区间2.09-1.15)、LAVI(OR=1.12,95%置信区间1.25-1.00)及LA应变率(OR=0.74,95%置信区间0.59-0.92)可作为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4)接受房颤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单纯消融组术前、术后对比,LAD(36.52±5.89 vs34.10±5.08)、LAA最大开口径(27.36±7.99 vs 25.63±7.63)、SR(2.90±0.40 vs3.16±0.30)、LAEF(0.47±0.05 vs 0.50±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联合消融组术前、术后对比,LAD(39.36±7.61 vs 35.21±6.20)、E/e(12.10±3.50 vs 10.26±1.88)、LAA最大开口径(25.74±3.54 vs 23.89±4.40)、SR(3.10±0.88 vs 3.43±0.38)、LAEF(0.49±0.03 vs 0.54±0.03)术前术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种手术方式间比较,SR和LAEF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联合消融组术后SR(3.43±0.38)和LAEF(LAEF)(0.53±0.03)较单纯消融组SR(3.16±0.30)和LAEF(0.50±0.05)有所增加;单纯消融组术后收缩压(129.52±10.36)较联合消融组收缩压(136.68±10.98)减低。结论:针对本次研究结果来看,LAD、LAVI及LA应变率可作为评价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房颤对左心房功能的恢复存在积极作用。在短期内随访,联合消融组可能更有利于左心房功能的恢复;单纯消融组患者术后收缩压较联合消融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