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的概念和理论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L. Zadeh教授在1965年最先提出来的。从此,在国外,诸如模糊语言学、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学、模糊心理学等一系列新兴学科也应运而生;在国内,伍铁平等学者对模糊词语和模糊语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1979年伍铁平先生发表的《模糊语言初探》一文标志着模糊语言研究在中国的起步。随着1980年《模糊语言再探》的发表,他的名字就为模糊数学界的学者所熟知。由此不难看出,在国内,模糊语言学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众所周知,礼貌语言是我们社会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语言,它可以促进话者双方之间的交流,提升交际效果,从而达到交际目的,是人类文明史上入与人之间良好交流的重要桥梁。它不仅是话者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一个民族总体文明素质的升华。礼貌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广泛使用,有利于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而中韩两国都是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拥有较为发达的礼貌语言体系,因此礼貌语言的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文拟将韩国语礼貌语言中所出现的模糊表达作为研究对象,将礼貌语言以及模糊表达的理论背景作为研究基础,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语料,分析模糊表达的语用功能,并就韩国语和汉语模糊表达的实现方式展开对比。此外,从韩国语教育的视角,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探索韩国语母语话者以及中国韩国语学习者对于韩国语礼貌语言中模糊表达的使用情况,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展望该领域今后的研究动态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