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主植物及热驯化对蠋蝽田间适应性的影响

来源 :湖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tchen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蠋蝽Arma chinensis在我国境内分布广泛,可捕食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半翅目等多个目农林害虫,是一类利用价值高的捕食性天敌昆虫。蠋蝽易于人工繁殖与释放,释放于适宜的生态环境中能定殖成为自然种群,达到长期控制害虫的目的。蠋蝽在释放地的适应能力决定了实际应用效果,但目前对其在释放地的活动规律尚不明确,同时,其在应用中易遭受田间高温等极端天气的挑战。本研究着眼于此,探究了蠋蝽在烟草、大豆单作田及间作田内活动规律;比较了复壮对蠋蝽生物学、适应能力的影响;测定了蠋蝽在长沙田间越夏及越夏后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热锻炼对其越夏及越夏后适应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测定了蠋蝽4龄若虫在烟草、大豆单作田及间作田的回捕率、扩散系数、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蠋蝽在烟草单作田的回捕率低于大豆单作田,但在烟草单作田的扩散系数高于大豆单作田;烟草、大豆间作田的回捕率均低于大豆单作田,高于烟草单作田,其中,在间作田B(烟草一侧或两侧间作大豆并设置保护网)内的回捕率最高,间作田C(烟草两侧间作大豆或保留杂草)内的回捕率高于间作田A(烟草一侧或两侧间作大豆);在无保护网的试验田内,其虫量在24h内均出现急剧下降,而设置保护网可减缓虫量下降,其原因可能是蠋蝽遭受了鸟类等其他生物的捕食。无论在单作田还是在间作田中,蠋蝽均趋向于在释放点所在垄内扩散;在烟草单作田中,其基本只在保留部分杂草的垄内扩散;而在大豆单作田中,有无保留杂草对其扩散影响较小;在间作田A、B中,其以释放点为中心逐渐向四周扩散,而在间作田C中,所有蠋蝽均在烟草两侧间作大豆的垄内扩散。2、以田间大纱笼作为半自然条件,对室内连续饲养多代(10代)的蠋蝽4龄若虫进行了复壮,观察比较了不同配对组:蠋蝽雌雄均未复壮组(♀室×♂室)、雌雄均复壮组(♀田×♂田)、未复壮雄虫与复壮雌虫组(♀田×♂室)、未复壮雌虫与复壮雄虫组(♀室×♂田)在室内条件下的当代雌雄虫寿命、生殖力、F1代发育历期及存活率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复壮未对蠋蝽雌雄成虫寿命产生显著影响,但对其生殖力及F1代适应性等方面影响显著:♀室×♂田配对方式的蠋蝽产卵量最高、产卵前期最短、产卵期最长;但相较于雌虫未复壮组(♀室×♂田、♀室×♂室),雌虫复壮组(♀田×♂田、♀田×♂室)的产卵量减少、产卵前期延长;雌雄未复壮组(♀室×♂室)无明显偏雌或雄性,而雌雄均复壮或其中一方复壮组(♀田×♂田、♀田×♂室、♀室×♂田)均出现明显偏雌性;相较于♀室×♂室处理,♀田×♂田的F1代由卵到成虫的发育期显著延长、成虫存活率下降。研究结果说明,在室内条件下,田间复壮可提高蠋蝽的生殖能力,但未复壮蠋蝽的F1代适应性更强。3、通过不同高温和时间组合的方式对蠋蝽5龄若虫进行了热驯化,测定了未热驯化及热驯化蠋蝽在田间夏季高温条件的体重、寿命及生殖能力。结果表明:蠋蝽经35℃+4d热驯化后,雌、雄虫体重均显著高于未热驯化组;经38℃+1d热驯化,雌雄体重均显著低于未热驯化组。经35℃+6d热驯化的雌虫寿命显著低于未热驯化组;经35℃+4d热驯化的雄虫寿命显著低于未热驯化组。未经热驯化或经38℃+1~3d热驯化的雌虫在夏季高温条件下释放不具备产卵能力;经32℃+3~7d或35℃+2~6d热驯化后,在夏季高温条件下释放的雌虫可产卵,但经35℃驯化后的雌虫所产卵不孵化,同时,在32℃条件下驯化时间越长(3~7d),其可产卵雌虫比例越高。研究结果说明,室内多代(>10代)连续饲养的蠋蝽不经热驯化而直接在夏季高温条件下释放不具备产卵能力,适当热驯化可减轻高温条件对蠋蝽繁殖能力的损伤。综上所述,烟草单作田内的蠋蝽回捕率低于大豆单作田,但在烟草单作田内更便于其扩散;烟草、大豆间作田内的回捕率高于烟草单作田,低于大豆田;回捕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鸟类等其他生物捕食有关;蠋蝽倾向于在释放点所在垄内扩散,保留杂草利于其在烟草单作田内扩散,但对其在大豆单作田内扩散影响较小。蠋蝽复壮雄虫与未复壮雌虫配对可提高其繁殖能力,雌雄虫复壮均可造成其F1代种群中雌虫比例增加。室内连续多代饲养的蠋蝽在夏季高温条件下不具备繁殖能力,而经32℃热驯化可在夏季高温条件下产生后代。本研究为蠋蝽释放方法、寄主植物种植模式提供实践依据,为改善蠋蝽种群退化提供新方法,为蠋蝽释放时期的选择提供实践依据,为通过驯化等方式提高蠋蝽适应性提供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本研究通过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和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获得了三个Ps Pka R敲除突变体,并分析研究了Ps Pka R在大豆疫霉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实验结果显示,Ps Pka R的敲除对菌落形态及生长速率未产生影响;Ps Pka R参与调控大豆疫霉游动孢子的释放和形成,在孢子囊发育过程中,Ps Pka R敲除突变体超过80%的孢子囊不能成功释放游动孢子,这直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水稻育秧技术的集约化和工厂化发展,育秧过程中的秧苗病害发生严重,水稻秧苗立枯病为主要病害,造成大量秧苗枯萎死亡,出现局部地区无机插秧苗的现象,严重危及国家粮食安全。蚯蚓堆肥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有机废弃物处理技术,其蚯蚓粪含有大量的有益抗病微生物,可以生产生物有机肥和育苗基质用于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同时具有活化土壤养分和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的作用。本文利用牛粪蚯蚓堆肥形成富含抗病微生物的
学位
柑橘砂皮病是目前危害柑橘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柑橘果实外观和销售价格。为了解湖南省洪江市柑橘砂皮病的发生情况、建立绿色防控体系,本研究对洪江市柑橘主产区的砂皮病发生情况开展系统调查,并对洪江市柑橘砂皮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室内生测,同时开展柑橘砂皮病的田间药效试验,为洪江市柑橘砂皮病的绿色防控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洪江市柑橘砂皮病的发生规律2018、2019年对洪江市红岩乡、双溪镇的冰糖橙上砂
学位
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湖南省烟草赤星病的病原进行分离及鉴定,在此基础上对赤星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力差异、链格孢毒素以及两个赤星病菌DZ12和Y1的比较基因组学进行初步分析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湖南省宁乡市、永州市以及长沙市三个烟区烟草赤星病样本上分离获得N1、N2、N3、Y1、Y2、Y3、Y4、DB1、DB2、DB3等10株分离物,接种烟草皆能致病。通过菌落、菌丝、孢子形
学位
在平湖地区采取于春季羊肚菌采收结束后轮作种植西瓜的方式,实现羊肚菌平均亩产290kg,西瓜亩产2 050 kg,亩产值4.8万元。总结羊肚菌与西瓜轮作种植新技术,包括羊肚菌栽培种的制作,种植季节的安排,播种方法,发菌期管理,营养包放置与盖膜处理,出菇期管理,羊肚菌采收与加工,以及西瓜种植管理技术。
期刊
本文介绍一种记录蛙离体单根有髓鞘神经纤维的静息和动作电位的细胞内记录方法,包括神经干标本的制作和固定、微电极和刺激电极的制备、简易防震和静息与动作电位的记录.该方法记录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幅值,在30min 内可保持相对稳定。
期刊
MOFs(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纳米材料,广泛应用于生物成像、载药、储能、分离、纯化等领域。由于纳米材料具有智能表面、尺度效应、界面效应和控释性能等特征,为开发新型农药剂型,优化传统剂型的制备提供了新的设想,也构建了具有独立物理特征和化学性质的纳米控释农药新理念。吡唑醚菌酯作为近年来一种新型广谱甲氧基丙烯酸酣类杀菌剂,在防治真菌引起的多种农作物病害都有良好的防效。但是,传统吡唑醚菌酯加工剂
学位
茄子褐纹病病原菌为(Phomopsis vexans),是茄子生产中严重的真菌病害,随着病原菌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扩散增加,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危害。利用病毒性弱毒株可引起病原菌群体致病力衰退,成为了真菌病害生物防治的另外一条途径(李涛,2008),寻求新的防治途径对茄子褐纹病菌的有效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已经发现的能引起植物病原真菌致病力衰退的已有多种,但褐纹病菌中弱毒相关真菌病
学位
目的 比较神农香菊不同海拔生境的主要生态环境因子差异和基因表达谱差异,研究神农香菊适应不同海拔生境的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WheatA获得海拔相关的主要生态因子如温度和降水等并进行差异统计分析,利用转录组测序获得黄龙堰与宋洛两个不同海拔生境的神农香菊样本的基因表达谱,并基于GO、KEGG等数据库进行基因注释、功能富集分析,获取样本间的差异基因及其关联的代谢通路。结果光照和温度是影响神农香菊生长发育的
期刊
癌症是一种机制复杂的异质性疾病,需要有针对性的精准医疗策略。精准医疗的发展离不开基因组学的飞速发展,但基因组学在分子表型分析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蛋白质基因组学应运而生。蛋白质基因组学是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的融合学科。文中描述了基因组学分析的局限性,强调了蛋白质基因组学的重要性,旨在从蛋白质基因组的视角重新了解精准肿瘤学。此外,还简要介绍了蛋白质基因组学在精准肿瘤学中的应用,对相关的公共数据项目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