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耕地资源变化及其安全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yueh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土地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这一方面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耕地资源的大量损失。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阶段,耕地非农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如何合理的控制耕地的非农化速度,一方面既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对新增建设用地的需求,另一方面又不致耕地的过度非农化对粮食安全造成影响,确定一个地区未来合理的耕地保有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的苏州市,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苏州市改革开放后耕地面积变化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力进行了分析。发现苏州市的耕地面积总体是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速度与苏州市经济发展速度大致同步。基于STIRPAT模型对苏州市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得出经济水平的增长和人口的增加,是导致近30年苏州市耕地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因素,但是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压力随着经济增长是逐渐减小的。   论文还对苏州市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耕地的流向趋势以及耕地供给潜力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做出了预测。   在耕地资源安全研究方面论文从粮食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分别对苏州市2010年和2020年的耕地保有量做了分析。粮食安全方面,从满足苏州市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不同粮食需求角度设定了苏州市粮食安全的高安全性、中安全性和低安全性三个标准,基于不同标准的粮食需求对耕地保有量做了预测。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主要从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角度,对苏州市未来新增建设用地需求进行分析,进而预测得出基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耕地保有量。   综合考虑粮食需求和经济发展需求,结合苏州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定位,得出苏州市2010年耕地保有量大概处于[22,24]万公顷区间,2020年耕地保有量大概处于[20,22]万公顷区间。结合对苏州市未来耕地面积需求和供给的预测,论文认为在苏州市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未来苏州市的耕地资源总体上是处于比较安全的状态中。最后,论文对苏州市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其他文献
植被与大气之间存在复杂的多尺度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植被生长对不同气候因子变化的敏感性不同。近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已经引
近年来,传媒产业发展迅猛。2004年其产值只有2000多亿,2013年已达8900亿,翻了两翻。其15%到16%的增长速度,是世界传媒产业增长速度的3倍,且远高于同期中国GDP的平均增长速度
本文以新疆艾比湖东南部盐化带典型的盐节木沙丘为研究对象,对37个沙丘进行形态测量及采样分析,分析沙丘形态发育、沉积物特征,并通过调查研究区域风动力特征、灌丛植物特征,对盐
水资源成为一种日渐匮乏的自然资源,需要提出新的科学而高效的管理方法,能够反映水资源的整体性,能够完整描述水分循环的陆地阶段、水质、水量和生态的信息。水文模型是真实世界
1.采前地面垂直井抽放方法。若地面井在采前10年就开始生产,采用此法煤层气的抽出率可达50%~70%,抽出率高又不影响生产,是很值得推广的一种抽取方法。2.采空区井。此法一般是
土门剖面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处于沙漠与黄土交错带,是东亚冬夏季风交替影响之地。其出露总厚度约32m,是一套沙丘砂-古土壤-湖相-黄土交替出现的沉积地层。本文涉及的末次冰消期
淤地坝系统是黄土高原地区一种特有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有效拦蓄洪水和泥沙,防止洪水灾害;抬高侵蚀基准面,保持水土:淤积良田,发展农业生产。此外,淤地坝建设还可以改善当地交通、饮
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面积辽阔,海洋资源丰富,主权属于中国。但近年来,在某些国家的炒作和鼓噪下,南海诸岛的主权归属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南海诸岛地名作为南海耕
植被生理参数是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研究植被冠层功能和过程的重要参数。选择典型湿地植被进行生理参数的系统研究,不仅可以为湿地生态系统评价提供重要参数,而
城市化是我国当前和以后一段时间迈向现代化的重要进程。与国外城市化历程相比,我国城市化进程较快,在较短一段时间内,城市化水平将迅速提高,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城市建成区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