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污泥破解的剩余污泥资源化利用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tao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中不仅含有挥发性脂肪酸、腐殖酸和蛋白质等有机物,还含有丰富的磷、钾、钙和镁等营养元素,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通过从剩余污泥中回收有价值的物质和能源,既可使剩余污泥得到妥善的处理处置,又可补偿污水厂的运行费用,还能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而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本论文通过比较四种预处理方法对污泥的破解效果,掌握了剩余污泥破解过程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释放特性。在此基础上,尝试了通过高压均质法破解污泥选择性释放碳源,将剩余污泥开发为碳源的可行性;探讨了碱解剩余污泥释磷和磷酸铵镁沉淀回收磷的可能性;评价了通过“碱解—厌氧消化”新工艺处理剩余污泥,快速产甲烷的效果。最后,探索了将上述资源化技术(回收磷和产甲烷)集成,实现剩余污泥综合处理处置的效果,并开展了物质流衡算和经济性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不同预处理方法(碱法、ClO2氧化法、超声波法和高压均质法)破解污泥时,有机物和营养物释放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分析有机物释放量随作用时间变化情况,及观察作用时间结束时的剩余污泥形态,证明了不同预处理方法破解污泥时存在不同的作用机制。研究认为,不同预处理方法破解的剩余污泥有各自适宜的用途。(2)经理论释放值和实际释放值的差异度评价,证明了高压均质法可选择性地释放剩余污泥中的碳源,生产碳源的费用低于碱法、ClO2氧化法和超声波法。高压均质破解的剩余污泥作碳源回流SBR系统后,营养性污染物(氮和磷)的去除能力提高了20%以上。监测了系统中惰性物质(灰分、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的积累情况,发现伴随破解剩余污泥回流带入系统的惰性物质的积累效应可忽略。结合数理统计分析,确定了积累规律符合Patterm Ⅰ。系统惰性物质的质量平衡计算发现,系统中的惰性物质维持了一种动态平衡。因此,高压均质破解剩余污泥回流SBR系统作碳源是稳定可靠的。(3)单级碱解可释放剩余污泥中62.86%的TP和35.43%的Ortho-P,但上清液pH高达12.4,超出了磷酸铵镁沉淀回收磷的pH范围。为此,开发了二级碱解技术,它能够维持碱解上清液pH不超过10。经响应面法优化的二级碱解可释放剩余污泥中56.60%的TP和40.70%的Ortho-P,并维持上清液pH在10。按照Mg/P摩尔比1.8:1向二级碱解的上清液中投加镁盐,反应15min,即可回收35.71%和46.88%的TP和Ortho-P,同时回收16.54%的氨氮。采用X-射线能谱仪和化学成分分析,确认了沉淀物中含有鸟粪石。可见,二级碱解释磷效果好,磷易于回收。(4)二级碱解可释放剩余污泥中近20%的有机物,上清液可生化性好(BOD5/COD=0.47)。以上清液(pH9.9)直接厌氧消化产甲烷,在颗粒污泥接种量60%下,甲烷产量达到392±2mLCH4/gCOD,而HRT仅为12h,远低于一般污泥厌氧消化所需的20d。碱解系统依靠剩余污泥自身的碱中和能力而实现pH调节;厌氧消化系统规避了挥发性脂肪酸积累、保持了系统相对恒定的pH,有利于产甲烷。(5)根据破解剩余污泥的资源化技术集成思路,构建了“二级碱解—磷酸铵镁回收磷氮—厌氧产甲烷集成工艺”和“二级碱解—厌氧产甲烷—磷酸铵镁回收磷氮集成工艺‖,两工艺的运行效果良好。两工艺是经济可行的,年产生净收益20万元以上。两工艺的限制性步骤是二级碱解,其工艺参数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其他文献
中职是我国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院校,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以素质教育为教育基础,以适应社会发展为培养目标,进行探索研究,并以"单片机点亮LED"中"实现跑马灯"的实训任务为例,
基于未来可持续型城市排水系统的构建需求,本论文以黄水中磷和钾资源的回收为目标,研究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和磷酸钾镁反应结晶的资源化处理工艺对黄水的处理效果,重点考察了磷
通过多视点的组合、单纯化、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分析,认为艺术设计就是加上时代性、民族性、功能性、社会性等的现代构成,现代构成是一门不可缺少的专业基础课。
宫颈癌早期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作用。转化生长因子-β1不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且在多种癌细胞中广泛表达,更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转化生长因
儿童的早期阅读始于家庭。亲子阅读作为早期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强调亲子间互动的阅读方式,它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对幼儿及其父亲的早期阅读活动
测定了核桃叶石油醚提取物对朱砂叶螨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单胺氧化酶、Ca2+Mg2+- ATP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核桃叶石油醚提取物处理朱砂叶螨后,螨体内谷
对我国PVB膜片行业近年的发展情况作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指导建议,并对以后几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采用草炭 +蛭石双层基质无土栽培和自动控制槽式喷雾栽培两种模式进行马铃薯脱毒小薯结薯数量及小薯质量分布比较 ,同期定植 ,结果表明 70d生长期内前者每株匍匐茎数量为 15
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学家、中国音协原常务书记、本刊首任副主编冯光钰先生不幸于今年2月20日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前辈。本文作者于2010年12月3日在南宁召
水分胁迫使苹果属植物叶绿素 -蛋白质 (Chl Pro)结合度松弛 ,净光合速率 (Pn)、气孔导度下降 ,胞间CO2 浓度先降后升 ,SOD、CAT活性先升后降 ,类胡萝卜素、抗坏血酸含量大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