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类石墨烯半导体材料的表面吸附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ph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墨烯自2004年发现以来,因其诸多优异的特性而受到大量科学家的关注,但它的零带隙制约着石墨烯的光电器件方面的应用。虽然在之前有很多研究致力于打开石墨烯带隙,但这些在实际操作中却困难重重。因此,寻求新的二维类石墨烯材料,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综合长期以来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调控二维材料的电子结构,能拓宽它们潜在的应用。基于此,本文介绍了通过表面吸附方式来改变砷烯、一硫化锡单层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主要工作及研究结果如下:1.砷烯即灰砷单层,是一种新型的二维半导体材料。在这里,我们用了第一性原理的方法来研究轻原子(如硼原子、碳原子、氮原子、氧原子、氟原子)在砷烯纳米片上吸附时的电子结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除碳原子最稳定吸附位置在山谷位置外其它吸附原子吸附在砷烯纳米片上的最稳定吸附位置都在桥位。另外,当氟原子吸附在砷烯表层时可以再体系带隙中间发现杂质带。氮原子吸附在砷烯表层后会使诱发整个体系呈n型掺杂。另外,氧原子吸附后对整个体系产生的影响是可以忽略的。还有,硼、碳、氮和氟原子吸附在砷烯表层时会诱导体系有磁性产生。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拓宽设计传感器、探测器、电子器件的应用市场。2.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我们对不同吸附原子在一硫化锡单层上吸附时的吸附能、结构参数、电子特性和磁特性进行了研究,这些吸附原子包括轻金属原子、氢原子、氧原子和第三周期过渡金属原子。结果显示,当锂原子Li、铝原子Al吸附时,体系被诱导出n型载流子;然而,氧原子O在SnS单层吸附时产生p型掺杂特性。另外,除了镍原子Ni外,其它过渡金属原子吸附在SnS单层上时有磁性的产生。除此之外,对于铁原子Fe、钴原子Co的吸附,体系的占有态和非占有态同在同意自旋轨道。这些结果表明,表面吸附是调控SnS单层结构的有效方法。3.我们在计算过程中时选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系统的研究了砷烯结构的稳定性、电子特性、平均开路电压、锂离子扩散和应变下对体系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将锂原子嵌入砷烯单层时,吸附的最稳定位置时山谷V位,并且吸附后会使体系转变成金属态。更重要的是,通过表面之间锂离子扩散的详细计算,我们发现较低的扩散势垒150meV和较低的电势0.65V。此外,我们还发现拉伸应变对锂原子与砷原子间转移电荷不改变,并且会加强它们之间的吸附。这其中可能的原因是,与块材相比,纳米维度的砷烯拥有更好的电化学特性。这里对砷烯潜在应用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其他文献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古羌族作为一个没有文字的古老民族,建筑就是其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木卡羌寨位于阿坝州理县境内杂谷脑河下游,是羌族最具有
蛋白质折叠速率在蛋白质折叠机理中所处的地位十分重要,就如同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起到的作用一样。蛋白质与生命息息相关,蛋白质的折叠机理错综复杂,若要执行生物学功能,必须
零价钯纳米颗粒(Pd(0)NPs)因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及较大的催化面积而被广泛研究,目前合成Pd(0)NPs的方法多样,其中微生物原位还原法由于经济、易操控且反应条件温和而备受关注。本论文
新生代印度-亚洲板块碰撞以来的青藏高原构造隆升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新生代之前高原北部的构造演化对于弄清板块碰撞前高原北部的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白垩纪
本文以伊拉克米桑油田古近系Asmari组为研究对象,以碳酸盐岩沉积学、旋回地层学、矿物岩石学以及岩溶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岩心资料、薄片资料、测井资料以及钻井资料
致密砂岩气藏储量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但其孔渗低、连通性差等特点造成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开发难度较大。测井储层评价作为储层评价的重要部分,是致密砂岩气藏开发的关键
蓝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释放氧气的生物,对形成现在的生物圈有重大影响。相反,生物圈产生的环境扰动也强烈影响了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中蓝藻的生长,甚至导致爆发水华,主要原因是
雪糕棒是以桦木等为原料,经过多道生产工艺制造而成,提供给雪糕等冷饮做柄把之用。中国是雪糕棒的最大生产国,出口量巨大,在雪糕棒生产的过程中由于选材不严格会出现表面区域
Hy-Vo齿形链广泛应用于机械传动领域。相较于普通的链传动,如滚子链、圆销式齿形链等,其具有精度高、噪声小、适用于高速重载等突出优势。双相传动Hy-Vo齿形链是基于“多元变
辉铜矿的氧化分成两步进行,第一步溶解的中间产物为难溶的铜蓝物质,并形成表面硫钝化现象,导致第二步反应速率较慢,不利于辉铜矿的高效浸出。目前关于辉铜矿生物浸出过程钝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