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兔VX2软组织肿瘤模型的建立及弥散成像的研究目的:建立恶性软组织肿瘤动物模型,观察其生长特性并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软组织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新西兰大耳白兔10只,于双侧大腿近端注射0.03ml肿瘤块悬液制成VX2移植瘤模型,分别于接种肿瘤后第9、14、21天,应用1.5TMR对肿瘤进行常规、DWI及强化扫描,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计算并分析第14天时不同b值(200、500、1000s/mm2)条件下的肿瘤组织、肌肉组织、背景的信号强度及信号强度比值(SNR)、对比噪声比(CNR)和肿瘤组织、肌肉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DC)比值的差异。结果:肿瘤成瘤率100%,无皮下种植,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9天时内部无坏死情况的发生,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均匀较高信号,增强后强化均匀,平均长径为1.634±0.304cm;14天时内部可见多发灶性坏死,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T2WI呈较高或高信号,周围可见长T1长T2信号水肿的发生,强化后可见灶性无强化区,平均长径为2.622±0.141cm;21天时内部液化、坏死明显,T1WI低信号为主的不均匀信号,T2WI呈高信号为主的不均均匀信号,增强多呈环形强化,内部多见短T1长T2信号的出血,增强后无强化,平均长径为4.290±0.243cm。随着b值增加各部位的信号强度逐渐下降,ADC值亦随b值的增加而下降,肿瘤组织的ADC平均值分别为1.257±0.098、1.163±0.088、1.061±0.054mm2/s,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F=15.586,P<0.001)。b值为1000mm2/s时,测的ADC值波动范围更小,显示更加稳定、准确。结论:对于肿瘤生长的观察中发现兔VX2软组织肿瘤在9天至14天生物学特性相对稳定,坏死少见,比较适合影像学的研究;在进行兔VX2肿瘤的DWI成像时,b为1000s/mm2时虽然图像质量下降,部分可见变形,却更能反映肿瘤组织的水分子扩散运动的信息,可以提高和周围组织的对比度,ADC的测量更加准确。可以作为兔VX2移植性软组织肿瘤模型的DWI成像的b值条件。第二部分弥散成像评价兔VX2移植性软组织肿瘤细胞增殖的价值目的: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弥散系数与兔VX2软组织肿瘤细胞密度及反映细胞增殖情况的PCNA标记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将VX2肿瘤接种1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双侧后腿肌肉内,于2周时对实验用兔行DWI检查。利用MR扫描仪上的软件对所获DWI图像进行处理生成ADC图,在肿瘤实性部分选取3个感兴趣区(ROI)测量得出ADC值。随后处死实验用兔,获取肿瘤标本,在与ADC图的ROI相对应非坏死区进行取材,行HE染色,并进行细胞密度分析,同时做PCNA免疫组化染色后测量PCNA标记指数。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评价ADC值与VX2肿瘤组织细胞密度和PCNA标记指数的相关性。结果:所有实验用兔的VX2肿瘤种植成功率为100%,无皮下种植,肿瘤生长情况良好,大小20-30mm。总共分析了20块VX2肿瘤组织,肿瘤实性部分ADC的平均值为1.067±0.154×10-3mm2/s;细胞密度的平均值为40.8%±7.8%;PCNA平均标记指数为60.2%±15.5%。其细胞密度和PCNA标记指数与ADC值均呈显著负相关,r=-0.806,P<0.001和r=-0.734,P<0.001。结论:ADC值与肿瘤的细胞密度和PCNA指数呈负相关,ADC通过反映肿瘤细胞密度、PCNA标记指数进而可用于评价软组织肿瘤的细胞增殖情况,从而帮助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并监测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