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古时期农业发展关乎百姓温饱、财政税收、军费来源和社会稳定,受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人们对自然认识和改造水平的低下,农业生产对气象气候具有很大依赖。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编订的《尚书》中就强调了自然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庶徵: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一极备,凶;一极无,凶。”①在靠天吃饭的年代,充足的雨水成为除了有机肥料,高效种子外,农业丰收的重要保证。虽然古人已经能够对雨水进行有效预测,如唐代黄子发就曾指出:“日入方雨时,观云有五色,黑赤并见者,雨即止;黄白者风多雨少;青黑杂者,雨随之,必滂沛流潦。”②但是,人们仍旧不能阻止干旱或者暴雨对农业造成的灾害性影响。因此,干旱时对雨水的祈求也就成为人们保障农业丰收的途径之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升和统治者的重视使得祈雨逐步完成了由巫术向官方祭祀的转变。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时期官方祈雨行为和祈雨在民俗中的表现,得出祈雨在不同朝代不同的受重视程度和流行状况。其中,唐代多次编修历法,使祈雨完成了官方性制度化的转变。本文以唐代祈雨制度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唐代祈雨和前代祈雨的不同,展现唐代祈雨对后世祈雨的影响,较为全面呈现祈雨发展状况,为我们了解不同时期国家政策和民间风俗提供了有力条件。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重点分析论述本文选题原因和研究现状,并简要说明研究方法以及框架结构。第二部分是第一章,论述唐之前存在的祈雨现象,从早期祈雨活动的对象,组织参与者,方式方法和祈雨时间四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说明。祈雨活动伴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加深而呈现出渐进的发展历程。早期祈雨对象主要是和降水有关的自然实物或者自然现象,也包括上古传说中的形象。组织参与者主要是掌握生杀大权的帝王和具有沟通人神功能的巫师,官员也会参与到祈雨当中,方式主要有暴晒、焚烧、惩罚等,祈雨时间不够固定。第三部分是第二章,论述唐代对祈雨制度的规范,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唐代及其后的其他朝代,祈雨对象数量增多,祈雨内容丰富,体系更加完善。在祈雨仪式上,显示出多样性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此时期,少数民族也逐渐被汉族的祈雨方式影响。不同民族在祈雨上达成的高度一致,一方面显示了国家的强盛统一,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文化信仰方面,汉族对少数民族产生的深远影响。在唐代,不同皇帝在位期间祈雨对象的等级时有变化,但总体来说,祈雨在整个国家祭祀中的地位有所提升。由于官方的重视,专门的祭祀场所出现,祈雨时间也变得更加固定。第四部分是第三章,论述了唐代祈雨制度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主要分析论述了在中国占主流的佛教和道教对祈雨制度的影响。此时期,佛教的流行传播已取代儒教一家独大的局面,印度传入的龙王信仰和我国本已有之的龙神信仰相结合,不断发展完善,最终自成体系。道观和道士也更加普遍出现在官方和民间的祈雨活动之中。最后,对整个祈雨制度进行反思,并分析了唐代祈雨制度化对后世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五部分结语。论述祈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作用,强调唐代礼典对祈雨制度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