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CBCT测量与分析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上颌窦形态,上颌窦外侧壁骨内血管发生率,上颌窦相关线性距离,比较两民族差异性及其对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的影响,并为上颌窦提升术提供临床指导。方法:取2014年-2015年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拍摄CBCT的维吾尔、汉族各200人,观测上颌窦窦底形态、上颌窦外侧壁厚度、上颌窦外侧壁骨内血管发生率,测量上颌窦垂直向及近远中向线性距离,利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汉族患者上颌窦近远中径的平均距离右侧为(29.1±5.31)mm,左侧为(29.0±4.92)mm;维吾尔族患者右侧为(30.6±4.98)mm,左侧为(30.7±4.7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窦颊腭径的平均距离维吾尔族与汉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窦底至牙槽嵴顶的平均高度(residual bone high,RBH)维吾尔族与汉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与汉族左右侧各400例上颌窦中窦底形态的观察中,凹面型均占多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汉族右侧上颌窦外侧壁骨内血管的发生率为44%,左侧为49%,维吾尔族右侧为33.5%,左侧为35%。统计学分析得出(P<0.05),两民族上颌窦外侧壁血管的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维吾尔族患者上颌窦内壁近远中径大于汉族,汉族上颌窦外侧壁的骨内血管发生率高于维吾尔族的发生率,因此在行上颌窦提升术时,维吾尔族的上颌窦可能需要两处以上的开窗,然而汉族上颌窦在术中因上牙槽后动脉破裂出血的几率较高,术前需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