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研究具有久远的历史。然而,在学术界,翻译仍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如同其它学科一样,翻译也需要吸收各种理论来形成自身的理论并且不断地发展自身。正如,卡特福德在他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中所说的那样,任何翻译理论都必须吸收至少一门语言学方面的理论一普通语言学理论。很明显,传统的翻译研究过于注重字词句的翻译,片面的追求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的对等,强调的是单一的语言转换,把对原文的“忠实性”作为翻译是否成功首要考量标准。很显然,这种翻译方法忽略了整个语篇的衔接性,从而导致译文呆板生硬,亦或使译文“翻译腔”十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二十世纪翻译研究开始朝语篇方向发展。在这其中,衔接作为语篇分析的基石,毫无疑问是其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衔接的作用是将语篇表层的各类结构有效地连接起来,形成整体脉络,使语篇易于理解与掌握。“衔接”一词最早在韩礼德的《文学研究中的描写语言学》(Descriptive Linguitics in Literary Studies)一文中出现。如同其他众多学科领域一样,许多专家学者对“衔接”一词有不同的理解与主张。如雅各布森(1960)强调的是由句法结构和重复所产生的平行对照的关系,他所指的是文学中的衔接关系。而帕森斯(1985)认为衔接是一种语言形式,是存在于表层结构中的句法和语法关系。国内学者胡壮麟(1994,1996)提出了多层次衔接,扩大了衔接的范围。然而,关于衔接理论最权威、最系统的理解是韩礼德和哈桑1976年出版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它标志着衔接理论的正式形成。他们认为衔接属于语义的范畴且存在于语篇之中。语篇中由各种相互联系的元素组成,并且这些元素之间有预设与被预设的关系。具体而言,韩礼德和哈桑把衔接理论划分为两个部分:语法衔接,这包括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四个方面和词汇衔接包括词语重复和词语搭配两个方面。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发展,翻译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其中翻译竞赛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韩素音青年翻译奖”也在这种大环境下应运而生,它是由《中国翻译》杂志主办的,每年有众多参赛者认真准备、积极参与,这其中包括老师、学生和翻译爱好者们。在比赛结束后,会有翻译界领域的权威人士对参赛作品进行点评分析,给参赛者们创造了良好的交流切磋的平台。目前,“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己成为中国翻译领域持续时间最长、参赛规模最大、影响力最为深远的翻译赛事。本文是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为依据,对“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共包括五大章节:第一章为引言,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首先明确语篇和衔接的定义,再具体论述国内外衔接理论的研究现状;第三章是对“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的总体论述,对其中英文原文进行分析;第四章也是本文重点论述部分,是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为依据,从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方面对比分析“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的参考译文;第五章为文章的结论部分,依次从本文所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文章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之建议进行阐述。本文通过大量实例分析,探讨英汉衔接手段的相同之处以及显著差异,并讨论导致这些差异的语言根源,以期发现指导翻译实践的一些基本规律。这不仅有助于翻译研究领域的发展和英语教学而且有助于跨文化交流并确保构建衔接又连贯的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