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著名的铁路专家凌鸿勋曾经指出:“举凡我国社会的转变,思想的醒觉,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的演进,国运的隆替,在在与铁路问题有关。”铁路在近代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出行的时间和空间,也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生活,乘坐火车出行或者仅沿铁路沿线的旅行都给予旅者不同的观感。火车等近代交通工具引入中国后,由于省时、省钱、便捷和舒适,为人们的旅游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也使旅游的形式发生了某些变化。民国时期,为了促进铁路旅行,铁路管理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首先是制定并实施铁路游览票优惠原则;其次是发行各类旅游指南、名胜指南或者乘车游览指南来指导铁路旅行,并出台有关各路旅行的广告来吸引旅客;再次,铁路部门开展路局之间、水陆之间的联运,以提高运输效率和速度,并经常与旅行社合作,组织旅行团,设立游览专车,以便利铁路旅行;此外,铁路局还提供营业所、旅馆、茶点室等旅行服务。随着铁路的修建、延伸以及铁路旅行风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新“风景”被发现,以前一些人迹罕至的景点也变得热闹起来,进入大众的视野。铁路以其铺展全国的网状优势,将遥远地区的“风景”纳入人们的关注中心,将国家境域内零落的风景整合起来而以一种整体、清晰的方式展现在国人面前,开拓了国族想象的边界。近代铁路旅行指南对于铁路沿线风景的选择、规划甚或制造,则将铁路的这种作用以鲜明的方式展现出来。近代铁路旅行指南对国土空间的展演是以铁道为主轴进行编排的,次而由铁路沿线各站延伸至各景点,铺设成主从清晰的阅读路径,建构出铁路沿线所给予观者的基本印象。这样读者或观者就可在固定的观看主轴——铁道与可变动的延伸性观赏轴线的仲介与连接下,逐步由点、线乃面来拼凑出整个国家的样貌。成为日常社会生活一部分的铁路旅行,透过风景将过去与现在联接起来,透过风景的连续性建构出国族疆域的空间连续性。近代铁路旅行指南中的风景叙述,大都先追述其历史沿革,来展现其在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价值。对于一些现代化景观,铁路旅行指南在对其进行描述的过程中,同样也带有宣扬国家观念的意图。铁路旅行指南中的风景图片则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着“家国秀美”的形象。同时,铁路线路的相对固定性也使得沿铁路线的旅行变得制度化和程序化,铁路旅行指南中介绍的风景成为大众旅行的普遍目标,而旅游行程的推荐在一定程度上也“规划”和“复制”着大众的旅行行为。这些风景以不断重复的方式被一批批游者所审视和记忆,进而强化为他们对于国家景象的整体印象和记忆。近代铁路旅行游记大都是在一系列政治运动的推动下产生的,作家、地方政府、铁路管理部门甚或文化出版业纷纷参与了近代铁路旅行游记的生产。近代中国特殊的时代环境,使旅行呈现出与中国固有的旅游传统截然不同的风貌,不再是以自然景物的美学赏鉴为依归,而是以认识国族疆土、强化民族认同为目的。近代的这些铁路旅行游记,不单是沿途风景的介绍,还渗透着浓浓的国家情怀,对于全国各地的社会状况等进行了极致书写,社会及其构成成员由此成为游记中的“新风景”。在战争时期,“风景”是民众认识和感受国家的最直接对象。近代游记作家对国家风景的选择和叙述更多的是出于政治目的,他们企图借助风景的展演来塑造一个民族国家框架下的“中国”。在这种书写策略支配下,铁路沿线的“风景”不单是可视的地貌和历史的陪衬,仅仅引起我们感官和审美的愉悦;更是可读的地形学文本和历史的力量,记录着人们的心理、感情和物质的生活方式,塑造和再塑造着他们的民族性以及民族性意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借用“民族国家建构”和“风景”民族主义的理论观点,在众多铁路旅行指南,以及名人游记、旅行画册等资料条件下,考察了铁路旅行、铁路旅行指南和作家游记等关于铁路旅行的书写如何合力塑造了国民的集体记忆和国族认同。经过分析探讨,本文认为近代铁路的修建、大众旅游业的兴起以及游记的写作,共同促成了近代中国“风景”的发现和呈现,推进了近代中国的国家建构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