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PLC-MS脂质组学分析结直肠癌差异表达脂质分子与双酚A暴露的相关性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yuan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UPLC-MS)的脂质组学分析识别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差异表达脂质分子,并分析差异表达脂质分子与双酚A(bisphenol A,BPA)暴露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从脂质代谢组学角度探讨环境BPA暴露对CRC发生发展脂质代谢改变的影响,为环境BPA暴露诱导CRC的防治提供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方法募集2016年7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行CRC肿瘤切除术的患者,收集CRC患者的晨尿、临床基本资料、手术切除的CRC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并选取同一时期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收集对照组人群的晨尿和体检资料。使用UPLC-MS检测CRC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脂质分子,使用多维统计分析结合单变量统计分析T检验和变异分析识别差异表达脂质分子。采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LC-MS)法检测尿BPA浓度,并用尿肌酐(creatinine,Cr)进行校正(BPAcr)。分析差异表达脂质分子峰面积与CR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BPAcr、差异表达脂质分子峰面积与CR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结果1. CRC癌组织与癌旁组织脂质代谢轮廓分析从训练集建立的PCA模型参数第一主成分线性得分图,Hotelling T2,DMod X控制图可以判断本实验无离群样本,由于临床样本个体差异较大,无监督的PCA模型并不能很好的将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分开,有监督的PLS-DA模型正离子模式的R2Y为0.974,Q2为0.959,负离子模式的R2Y为0.846,Q2为0.544,置换检验Q2分别为-0.289,-0.569,OPLS-DA模型正离子模式的R2Y为0.974,Q2为0.703,负离子模式的R2Y为0.846,Q2为0.583,置换检验Q2分别为-0.455,-0.709,表明PLS-DA,OPLS-DA模型能够很好的将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区分开且建立的模型未发生过拟合。选择OPLS-DA模型中VIP>1的脂质分子结合单变量分析的结果确定差异表达脂质分子,然后将训练集与验证集识别出的29种相同的差异表达脂质分子作为候选脂质分子。代谢拓扑及通路分析表明甘油磷脂代谢通路受到惊扰最大,其中PE,PC所在的2个位置被映射。2. 血清肿瘤标志物与差异表达脂质分子的相关性分析使用非参数检验比较CEA,CA19-9阳性组和阴性组识别出的29种候选差异表达脂质分子的峰面积,结果显示CRC癌组织中TG(16:0/18:2/18:2),TG(18:0/16:0/22:4),TG(18:1/18:2/18:2),TG(20:1/18:1/18:1),TG(18:1/18:1/18:1)在CEA,CA19-9阳性组表达下降,而PC(32:1e),PC(36:5)在CEA,CA19-9阳性组表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 BPA暴露与CRC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BMI、吸烟、饮酒、BPA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BPAcr是CRC发生的危险因素,体内高浓度BPAcr暴露的发病危险性是低浓度暴露的1.826倍(P<0.05)。c2检验结果显示BPAcr高浓度组肿瘤的病理浸润深度在浆膜层(T3)、区域淋巴结数转移>4(N2)、有远处转移(M1)和中分化的比例(分别为70.5%,34.1%,36.4%,84.1%),均高于低浓度BPAcr组(41.9%,14.0%,11.6%,6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 CRC患者尿BPAcr与血清肿瘤标志物相关性分析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尿BPAcr浓度与血清CEA,CA125和CA19-9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24,0.295,0.316,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PAcr与AFP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838)。曼惠特尼U检验显示尿BPAcr高浓度组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的浓度高于BPAcr低浓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 CRC患者尿BPAcr与差异表达脂质分子的相关性分析对尿BPAcr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识别出的29种差异表达脂质分子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在CRC癌组织中TG(16:0/18:2/18:2),TG(18:0/16:0/22:4),TG(18:1/18:2/18:2),TG(20:1/18:1/18:1),TG(18:1/18:1/18:1)在BPAcr高浓度组的表达下降,而PC(32:1e),PC(36:5)在BPAcr高浓度组的表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 CRC患者BPA暴露与脂质代谢改变的中介效应检验中介效应分析显示BPA暴露导致血清肿瘤标志物异常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脂质代谢改变在BPA暴露与血清肿瘤标志物之间的中介效应量占总效应量的比例为0.138,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的方差变异为22%。结论1.在CRC的进展过程中存在着脂质代谢的改变。2.在CRC进展过程中甘油磷脂代谢通路受扰动较为显著。3.TG(16:0/18:2/18:2),TG(18:0/16:0/22:4),TG(18:1/18:2/18:2),TG(20:1/18:1/18:1),TG(18:1/18:1/18:1),PC(32:1e),PC(36:5)脂质分子的异常代谢可能在CRC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4.BPA暴露可能是CRC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且可能会促进CRC的进一步发展。5.BPA暴露诱导CRC的发生发展可能与体内TG(16:0/18:2/18:2),TG(18:0/16:0/22:4),TG(18:1/18:2/18:2),TG(20:1/18:1/18:1),TG(18:1/18:1/18:1),PC(32:1e),PC(36:5)异常代谢相关,这7种脂质分子可能是CRC诊断和治疗的潜在生物肿瘤标志物。
其他文献
索结构是桥梁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形式之一,在风雨荷载下极易发生大幅振动,影响结构安全。但是,分析斜拉索风雨振时,学者们通常仅选取索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到实际工程中,梁、索共同工作,二者之间耦合作用不容忽视。随着斜拉桥跨度的增大,主梁的细柔特性更加明显,索梁的几何非线性和构件模态的相互影响,加剧了索振动的非线性行为,使其特性更加区别于单根拉索,因此索梁耦合结构将作为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本文将系统分析在
山西忻州面花是山西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面花的制作承载着山西忻州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包含着山西人粗犷热情的艺术鉴赏,
本翻译材料选自美国南方女作家艾伦·格拉斯哥1932年出版的小说《庇护下的生活》中的第一章。该小说被誉为艾伦·格拉斯哥“最动人、最具穿透力的小说”,它深刻反映了美国旧
由于智能终端的爆发式增长以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蓬勃发展,现有的频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信息传输速率和效率的需求,第五代移动通信(5G)已经开始商用测试,5G在技术、成
梅兰芳作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大师,他所创立的“梅派”艺术是中国京剧乃至中国戏曲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面旗帜,其自成艺术体系的“梅派”艺术长期以来被作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体系
恶性肿瘤这一疾病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损害人类的生命财产。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对恶性肿瘤的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发现新的靶分子和开发新的治疗技术仍然至关重要。研
煤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广泛用于生产生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地下开采过程中,存在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干涸等水资源问题和塌陷、地表下沉、裂隙、矿井渗水等地质灾害问题。由于煤矿的开采,上覆岩层在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力学作用下,岩层发生移动及地表下沉。在开采过程中,如果没有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矿井顶板发生开裂甚至冒落、地表水通过岩层裂隙渗入矿井等现象,都将严重威胁矿井作业和采矿安全。本文基于“三
内蒙古大青山走滑构造系统隶属于阴山-燕山造山带,位于华北板块北缘,形成于碰撞后造山的构造环境,是走滑构造发育的良好场所。该区域中生代构造变形及其演化,记录了古亚洲洋关闭之后华北板块北部的板内构造变形过程,对其展开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近年来,大青山地区的晚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和伸展构造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对该区走滑构造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最新的构造填图表明,在大青山西段地区发育有大量走滑断裂
拜仁达坝-维拉斯托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西坡,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中亚造山带的东段。该区域在古生代经历了古亚洲构造域的演化过程,中生代又受到蒙古-鄂霍次克构造体系与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改造,导致该区内发生多期构造岩浆活动事件,并伴随多期成矿事件。在该矿区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矿床,包括:拜仁达坝-维拉斯托构造岩浆热液型银铅锌多金属矿床以及维拉斯托斑岩-热液型锡多金属矿床。根据前人对该区矿床成因的相关研究,
当前,有很多研究人员通过设计人体外骨骼来辅助人体行走。但大多数助力外骨骼是需要自带供能系统(如电池等)进行供能,一旦能量耗尽,得不到补充,这些设备就无法使用。为了解决助力外骨骼对自带供能系统的依赖问题,有研究者希望通过捕获自然界的能量为外骨骼供能,如光能、风能等,但受使用场合和功率限制,这些方法也不可行。而通过对人体步行运动特征的研究发现,人体步行是一个周期性运动,人体在这个周期中不同阶段的能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