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果实特异性启动子调控下的IGF-1基因对番茄遗传转化的研究

来源 :云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rr0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是茄科(Solanaceae),番茄属的植物,是原产自南美亚热带地区,一年生植物,是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一种重要蔬菜作物之一。在番茄上开展表达口服疫苗的研究,可大大提升番茄的应用价值。不同类型的果实特异性启动子在果实中的发育时期及调控机理不同,筛选理想的果实特异性启动子可为利用番茄作为载体来表达外源蛋白奠定前期基础。IGF-1是调节机体生长发育、生殖、免疫和机体代谢的关键因子,在治疗糖尿病、骨质疏松、肌营养不良性侧索硬化病等疾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以番茄为材料,构建了包含不同果实特异性的5个启动子表达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IGF-1基因导入番茄中,并进行了分子检测,获得了转基因番茄植株,为利用番茄特异表达外源蛋白提供技术和理论基础,也为利用番茄口服治疗糖尿病奠定材料基础。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表达载体的构建:本研究构建了5个果实特异性启动子的植物表达载体:pCAP-IGF-1、pCAPG-IGF-1、pCAGP-IGF-1、pCATP-IGF-1和pCAOC-IGF-1。并将5个植物表达载体导入农杆菌LBA4404菌株中。(2)番茄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试验采用AC++和1448两种番茄材料,分别进行再生体系的培养,结果表明:番茄材料AC++诱导分化的效果明显高于1448,进而确立了最佳再生体系培养的材料为番茄材料AC++。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了不同的激素水平(IAA、ZT、AgNO3)对番茄再生体系的影响。确定了诱导愈伤组织及不定芽分化的最适宜培养基为:MS+ZT 2.0mg/L+IAA0.5mg/L+AgNO3 3.0mg/l;诱导生根的最适宜培养基为:1/2 MS+IAA 0.3mg/L。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影响转化效率的各参数(浸染液、乙酰丁香酮、浸染时间、共培养天数)进行优化,确定了最适宜的转化参数:以浸染液为MS的液体培养基,不添加乙酰丁香酮、浸染时间10 min、共培养天数2d为最佳转化条件。(3)抗性植株的PCR鉴定:经转化体系的培养,最终获得抗性苗共41株,其中AGPL1启动子获得抗性植株15株,黄瓜素启动子获得抗性植株12株,甜瓜ACO启动子获得抗性植株6株,PG启动子获得抗性植株6株,AP启动子获得2株抗性植株。对获得的抗性植株进行PCR分子检测,共21株阳性植株,阳性率达51.21%。证明外源基因IGF-1已成功整合进入番茄基因组中。其中AGPL1启动子最终获得阳性植株8株,黄瓜素启动子获得阳性植株6株,甜瓜ACO启动子获得阳性植株3株,PG启动子获得阳性植株3株,AP启动子获得1株阳性植株。
其他文献
结构化思维是当今促使学生高效参与到学习当中的有效思维体系,它是一个人在工作或者学习过程当中,面对问题时能够从侧面进行思考,深刻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且系统的给出解决
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已基本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但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市场经济发育不全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各级林业部门的职能转变尚未到位,行为方式还不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
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引导学生释疑,使学生质疑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思维,逐步培养学生质
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的复杂性,仅仅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是不足以适应复杂的社会形势,还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思想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漂白是当代制浆造纸、木材加工、人造纤维领域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一种技术;同时也是评价木材质量的一个重要旨标.本文简单的介绍了几种漂白技术的原理.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通过练习可以直接的反馈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仅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还是促进学生各种技能和知识智力形成重要环节.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物理教育也在高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目前高中物理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高分低能;教学重视考试技巧,忽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语文的规律.”这里的大量的语文实践之中最重
本文以一所新建的普通高级中学为观察对象,在整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历史背景下,聚焦这所学校的课程构建与学校理念认同、组织制度变迁,课程如何嵌入学校办学实践,学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