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布斯小说修辞理论的研究缺乏整体性观照,诸如与《小说修辞学》关系密切的《我们相伴:小说伦理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由此对布斯完整的理论架构认识不足或存在误解。本文以概念的厘清为切入点,力图完整地把握布斯的理论图式。
“小说修辞”包含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小说之中的修辞”和“作为修辞的小说”,只有对这两方面的共同关注,才能正确理解布斯视为作者与读者交流艺术的小说修辞。为此,以小说文本为媒介的作者与读者交流,是作者和读者之间通过对隐含作者、隐含读者的现实化等互动完成的。
“隐含作者”的实质必须经由读者意识浸润从而显现出来的作者的意向体验。隐含作者具有场域功能,真实作者和真实读者在其中发挥各自的能动作用,是作者和读者交流的核心环节。隐含作者的现实化必须经由作者的投射和读者的推测。作者对隐含作者的投射是以其创作的自觉为依据的,读者对隐含作者的推测需要借助“共导”法和对叙述者进行判断的文本依据来克服主观性。“隐含作者”是布斯提出的最为重要的概念,其意义在于克服了作者中心、文本中心等理论的片面性,加强了作者、文本和读者的互动。
“隐含读者”是由作者投射并由读者扮演的,它是读者角色的一个“能指”,“隐含读者”是布斯最终超越的一个概念。“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意义,更多地在于理论分析。在阅读实践中,布斯打通了真实读者与隐含读者的界限,强调读者阅读过程中对隐含读者角色的扮演以及经验、情感的介入。
对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的分析,目的是发掘真实作者和真实读者如何施动于文本。布斯把小说视为一个事件,作者和读者作为不同的主体共同参与其中从而相互影响,由此他所谓的“小说伦理学”只是对文学情境中作者和读者行为方式的表述。由于布斯的研究是“作者本体论批评”,因而其重点在于作者对于读者主体建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