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用高分辨率SPOT-5影像为基础数据源,以地形图、国土二调图、实地调查等为基础,对高分辨率SPOT-5(2.5m)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得到室内区划小班,再逐小班调查得到2011年的林地现状图;在此基础上同2002年调查图得到了林地近十年的空间分布格局,利用相关模型就样区林地基于时间变化的特点做了分析,借助Ripley K函数更深层次的掌握空间尺度上的变化;并从政策法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子对变化的驱动力做了分析,研究表明: 对全色波段影像采用312波段组合方式做目视解译能最大限度反映地类信息,实地验证解译精度平均达到了93.27%。样区林地资源丰富,2002年林地共有176971.11ha,2011年207716.99ha,在方斗-七曜两山区集中不同类型林地分布的主要部分而槽谷和平坝相对较少。乔木林地在两调查年份中具有明显的基质优势。 从时间变化而言林地在2002-2011年有着较大的数量变化,整个趋势是林地面积不断增加,近十年间增加了30745.88ha;但各类型的增幅与增量因基底数值的差异并不相同,其中乔木林地变化面积量最大(37921.29 ha),其次属灌木林地(-5023.87 ha);从空间格局而言,总体上呈现聚集分布,但是其聚集强度各不相同,零星斑块散布其中。林地之间的转化以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转为乔木林地为主。 林地格局不仅得益于退耕还林(12220.12ha)、重庆森林工程(4627.89ha)森林管护促建设等政策性措施显著成效;而且不同地形位与不同道路和聚落缓冲半径下的林地分布,主要受山地为特征大地貌格局主导下样区人为活动的胁迫所驱动,地形位指数越低区,道路和聚落分布密度都高于高地形位指数区,人为扰动大大降低,加之,在林地分布较多区,林地本身就对山区人为活动有一定阻隔效应,从而出现随缓冲半径增加,在道路和聚落周围林地逐渐增加;此外同地区社会经济中各成份因子有相关性,区域经济总收入多少、林业产值和造林面积是影响林地分布主要的驱动因子。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人们对重点生态恢复区林地格局的深入认识,为有效利用提供一个科学的基础数据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