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草》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诗集,写于“五四”后期,收入1924至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鲁迅是20世纪伟大的文学家,而散文诗集《野草》则是鲁迅心灵航程的记录,相对其他作品更加直接地深入内心。鲁迅的哲学全部包含在这本书里,最隐秘难解的心声也记录在这本著作里。诸多的研究者都给予极大的重视和关注,并试图切入鲁迅灵魂深处,来解读这本至今被视为散文诗集中造诣最高的一株奇葩。鲁迅的人学思想在这部《野草》中有哪些表现,在本文中将会做深入具体的分析。本论文题为《<野草>的人学思想》,从人学角度来解读《野草》,在对鲁迅《野草》的人学思想进行梳理与探讨的过程中,主要以散文诗集《野草》的整体23篇为依托,重点以《题辞》、《雪》、《死火》、《秋夜》、《复仇》、《复仇(其二)》、《希望》、《影的告别》、《风筝》、《过客》、《墓碣文》、《狗的驳诘》、《我的失恋》、《死后》、《这样的战士》、《一觉》、《求乞者》、《腊叶》等篇章为主要分析对象,将文章主体分为三大部分十五小节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探讨《野草》人学的主要表现。《野草》里弥漫着对生存强烈的焦虑感,对生命焦虑的体味与认知,鲁迅在焦虑感中突围挣扎,以获求人类精神的救赎。由这种精神转向生命意识的特殊形态,视死亡为生命自身存在的最本质规定和最终归宿。从而超越死亡,体验认识死亡,并且作为生命的一个部分,延伸到个体生命里进行思考,死亡是鲁迅一生表现的主题,并把死亡视为悲剧的峰巅和核心。而鲁迅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先驱,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眼光,挖掘着中国社会中病态的人们的生存状态,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不同情,心理上的隔绝并通过对故乡的眷恋、审视与批判,贯穿于他的人学思想发展,充满着矛盾、曲折、痛苦。《野草》里不仅有对群体人的共性的深度思考,也有对自身独立个体的自我考量与自我批判,以人学的视角不断阐释自我的觉悟。第二部分探讨的是《野草》人学的深层意蕴。在那个时代,为美好理想抗争的人是孤独的,所有的人都臣服现状,被黑暗的社会磨去了反抗的勇气,麻木地苟活于世上,现实的抗争体现出鲁迅对世情的清醒认识。透过现实抗争、深切地表达这对人生理想、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执着追求和热盼憧憬。这让我们看到了鲁迅的另一个侧面,即超越了孤独的抗争、现实的黑暗和探索的困惑,一个有着浪漫情怀、闪烁着生命火花、向往美好和珍惜未来的鲁迅。在追寻理想的同时鲁迅不断的探索新的道路,增加革命斗争的勇气,通过内心深处绝望的呐喊,来呼唤战友的抗战精神。深嵌在鲁迅关于自我及其归宿的认识中的人性认知,来探究深度的人学思想。第三部分探讨的是《野草》人学的艺术生成。鲁迅《野草》的创作呈现了多样的文体思想,作为散文诗集的写作,从内容出发,自由活泼,挥洒自如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通过诗体、戏剧体、叙述体等文体手法贯穿于作品中。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借鉴象征主义表现手法的勇气、胆识和技巧,突出了人学思想的象征表达。并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把意象组织和建构起来,描绘出了寓言式的人生境遇和景观。在人学思想关照下的冷峻热烈,他憎恶也惧怕他曾经的消极思想,害怕会影响到与他来往的人们,借以对死人的虚无和阴冷及悲观的批评,警醒自己所以,批判时的不留情面。而讽刺幽默是鲁迅思想在创作中的投射,他敏锐地看到了社会上假丑恶的肆虐和真善美的毁灭,挖掘人物的灵魂,剖析他们的精神,再用简洁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轻松而又幽默。本论文是在人学视野下以更加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更加扎实的知识结构中,剖析解读鲁迅《野草》人学研究中的障碍和遮蔽,使得《野草》人学研究的意义、内涵、形式以及所蕴含的人学精神都由此澄明、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