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宗教的关系——以《鲁滨逊漂流记》、《老人与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例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yg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滨逊漂流记》、《老人与海》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通过相似的“经历”表达了共同的主题——人与自然和宗教的关系。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早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对文学领域有着较深的影响,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通过鲁滨逊对海洋的无度索取、荒岛的肆意改造以及对自然生命的残杀,表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占有和冷漠。随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发展,人类中心主义思想遭到了批判,生态主义开始兴起。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往往呈现出过渡时期的思想特征。《老人与海》中有主人公对自然的征服和冷漠,也有与自然的融合。不同于鲁滨逊的是他对自然的征服是为了实现自我,对自然的冷漠是选择性的对待其他自然生命,而不是像鲁滨逊一样对自然生命的完全冷漠。与自然的融合是出于精神和生存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人类生态思想的萌芽。21世纪生态理论日臻成熟,文学在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重新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表现了人对自然的理性索取,与前两部作品不同的是,这里对人类的索取行为进行了理性的、有度的限制。派与自然的融合,是为了与自然共存而进行融合,不是像桑迪亚哥一样出于自身的需求。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是作品表现了人与自然合理的相处之道即弱化人类主体性,不以人类的法则强加诸于其他生命体,建立人与自然的主体间性生态关系。  西方宗教观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的宗教环境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对宗教的认识由盲目的信奉走向理性的把握,对异教的态度由排斥走向提倡包容理解。文学作品受其影响相应地发生改变。笛福通过鲁滨逊对基督教的皈依以及对异教的排斥,直接展现了浓郁的宗教元素,体现了单一性的宗教观。其宗教观的形成离不开政教密切联系的时代背景以及基督教自身的排他性。与笛福不同,海明威采用象征的手法间接的表现了宗教元素,并通过人物形象与人物行为的矛盾性表现了矛盾性的宗教观。其宗教观的形成与作者所处的宗教多元化地域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与20世纪西方精神世界面临的危机与挑战相关。随着各地域间文化交流的逐渐加强,宗教多元主义理论得以兴起和发展,并逐渐在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马特尔塑造派这一人物形象,让其与不同宗教进行接触,进而打破了长久以来宗教间因地域、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形成的误解,对不同的宗教采取包容和理解的态度,最后实现了对多种宗教的皈依。作品多元主义宗教观的形成与宗教多元理论的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显示出人与宗教关系发展的新趋势。人类对人与自然和宗教关系的认识在三部作品中呈现了递进式的发展,表现了人类思想逐渐多元化的历史进程。
其他文献
从“五四”起萧伯纳走进国门对其研究就没有中断过,但不同时代的研究成果却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而呈现诸多的不足。本文拟从萧伯纳笔下的女性形象入手,通过对萧伯纳剧作中女性
20世纪中国描写世俗生活的小说,在30-40年代和80中叶以来有过两次凸现,张爱玲和池莉作为两个不同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分别在文学的舞台上展现了自己的姿态。作为两个不同时代的
毕淑敏是当代文坛上以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为支撑进行文学创作的女性作家之一,她医生、作家、心理师特殊的人生经历成长着她的医学经验,医学经验和她女儿、妻子、母亲一兼三职
庙石1/上试jtt于山沔钔“丨部.tw/j人efiH朽谋n柴片份州’j、n本文以离沿丨丨丨丨野明&法收墘沿抖.对》6//存气彳-」系找作>而兴观■‘;. H-f uaj办a)i:tHn nm^K对々%b船n%h K
宋代社会是我国历史上的高速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交往等各领域全面繁荣。尤其是理学的兴起,标志着传统思想文化的革新。社会的发展,必然推动语言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