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民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到如今已发展了一百五十多年。19世纪的“木屋诗”等零散、粗糙的文学作品,多以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人劳工在异域的悲惨生活为主。20世纪初叶,“五四”运动后出国留学的郁达夫、徐志摩、林语堂等人的作品,更多的是抒发留学生涯中的“过客”情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台湾留学生作家的创作中,“身份认同”意识从萌芽到激烈发展,进而将中西文化冲突推向互不相容的极端对立。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新移民文学的横空出世,改变了这种东西方文化二元对立的固定模式。新移民作家以冷静成熟的态度看待华人移民在西方主流社会中所处的“他者”位置,并以饱含人文精神的悲悯情怀,致力于追求重构华人移民的文化身份。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加剧,新移民作家和作品日益增多,新移民文学——特别是新移民小说——更是受到了国内外评论界前所未有的密切关注。本文引用“身份认同”的相关理论,结合文本分析,探讨在全球化语境下,新移民小说对于重构华人移民文化身份的理性书写。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移民作家对于身份认同的追寻之路,以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留学生作家群和80年代后出现的新移民作家群创作为主,并简要对比二者的相同与不同。第二部分从语言、种族、性别、文化等四个方面分析华人移民困窘的生活状态,揭示了处于弱势地位的华人移民在西方主流社会中的“他者”处境,以此解释他们产生身份焦虑的原因。第三部分着重描写新移民在遭遇文化冲突之后,积极改变自我的世界观、价值观,对中西文化去粗取精,以求达到文化共融。主动融入西方社会成为“香蕉人”,或以宗教为突破口达到与西方社会的沟通,是他们的主要手段。第四部分指出新移民小说对于身份认同的书写,是一种处在人文精神关照下的创作。它在努力建构女性身份的同时,也呼唤善良人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