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包括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简称绒癌)及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后三者统称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葡萄胎属良性病变,但有恶变趋势,其恶变率为完全性葡萄胎20%,部分性葡萄胎4%。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免疫因素有关。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mmunosuppressive acidic protein, IAP)作为反映机体免疫状态的一项免疫学指标,近年来受到国内外较广泛的关注。IAP由巨噬细胞、粒细胞等产生,当机体受到致病因子侵害时,IAP含量明显增高。近年来有研究认为IAP可作为恶性肿瘤患者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对于肿瘤的辅助诊断、病情判断、手术治疗及预后观察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国内有关IAP与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研究尚少,本研究通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IAP在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以探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机体的免疫状况,以及葡萄胎恶变的作用机制。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于2006年3月-2008年6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妇科收治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40例为实验组,其中葡萄胎12例(4例发生恶变),侵蚀性葡萄胎24例,绒癌4例,对照组8例为健康育龄妇女。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诊断标准及分期依据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七版。2方法采集空腹静脉血4ml,室温放置2小时,以3000转/分离心20分钟后,取上清后放置-20℃冰箱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血清中免疫抑制酸性蛋白的含量。3统计学处理IAP浓度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三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均数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果:1 IAP在各组间均有表达2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癌三组患者血清IA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差异3葡萄胎恶变组和非恶变组中,恶变组血清IAP含量明显高于非恶变组,P<0.05有显著差异4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癌中血清IAP含量在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 IAP在健康育龄妇女、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癌中有表达。2 IAP在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癌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育龄妇女。IAP可能参与了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的免疫损伤机制,并可作为指导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免疫治疗的依据。3 IAP在葡萄胎恶变组的含量高于非恶变组,提示葡萄胎恶变与机体免疫机制损害有关,IAP的测定可作为葡萄胎恶变的一个标志物,对预测葡萄胎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