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P39调控VEGF-A可变剪切促进肾癌恶性增殖和血管形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you2245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肾细胞癌(RCC)是泌尿生殖系统的常见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前列腺癌,是肾癌中最常见的类型。近年来,随着临床检测水平的进步,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肾癌患者在早期即被发现,并得到及时的手术治疗,但是仍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初次诊断时已发生远处转移,失去根治性手术的机会。晚期肾癌对放疗、化疗、干扰素等治疗敏感性较差,患者的预后一直没有明显改善,靶向药物的问世,给晚期肾癌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延长了生存时间,但是大部分患者在用药1年左右后会发生靶向耐药,且发生靶向耐药的患者病程进展快,预后差,因此探索肾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肾细胞癌治疗的新靶点,进而提高晚期肾细胞癌患者的生存预后,成为泌尿外科临床医生亟需解决的难题。USP39即泛素特异性多肽酶39,其虽在结构上类似于去泛素化酶,但是并不具备去泛素化酶活性,它是剪接体小核糖核蛋白(sn RNP)装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分子,在pre-m RNA成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参与调控多种功能基因前体m RNA成熟。在骨肉瘤和黑色素瘤细胞中,敲减USP39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和生长,在前列腺癌中,USP39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提示USP39是一种重要的原癌基因。我们利用慢病毒载体在人源性293T细胞中过表达USP39后进行免疫共沉淀联合质谱分析,筛选出USP39相互作用蛋白丝苏氨酸剪接因子1(SRSF1)和丝苏氨酸蛋白激酶1(SRPK1),文献报道,SPRK1直接作用于SRSF1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剪切形成VEGF-A165和VEGF-A165b剪切异构体形成,前者促进血管形成,后者抑制血管形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其相互作用机制及在肾细胞癌中的功能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我们旨在探索USP39通过调节VEGF-A可变剪切促进肾细胞癌恶性增殖及血管形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一)、基因数据库中探索USP39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通过ONCOMINE基因数据库分析USP39在肾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肾细胞癌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二)、构建稳定敲减USP39的肾癌细胞株并进行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周期检测我们采用和元生物公司制备的敲减USP39(Lv-sh USP39)及空白对照(Lv-sh Con)慢病毒进行786-O及ACHN细胞感染,并通过绿色荧光验证感染效率,通过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验证USP39敲减效率。对稳定敲减USP39的细胞株及对照细胞株进行MTT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和细胞周期检测,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三)、检测稳定敲减USP39的血管内皮细胞HUVEC血管形成能力在稳定敲减USP39的基础上,通过小管形成实验,检测HUVEC细胞的血管形成情况。(四)、探索USP39与SRSF1和SRPK1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利用慢病毒载体在人源性293T工具细胞中过表达USP39后进行免疫共沉淀串联质谱分析,明确USP39与SRSF1和SRPK1相互作用,并通过构建USP39短截突变体与SRSF1及SRPK1质粒共转染,明确USP39与SRSF1和SRPK1的相互作用。(五)探索敲减及过表达USP39后对VEGF-A可变剪切体表达水平的影响在786-O细胞株中敲减及过表达USP39后,利用Western-Blot检测VEGF-A165b表达情况。结果(一)、利用ONCOMINE数据库对肾癌与正常肾组织中m RNA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特征相关性进行分析通过ONCOMINE数据库荟萃分析,USP39的m RNA表达水平在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中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且其表达高低与患者生存率呈负相关,是肾癌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二)、敲减USP39显著抑制肾癌细胞系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并诱导细胞周期停滞肾癌细胞系在稳定敲减USP39后,生长曲线较对照组显著受抑制,且敲减后的细胞系克隆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01),细胞周期停滞在S期及sub G1期。(三)、敲减及过表达USP39可相应抑制或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小管形成能力HUVEC细胞敲减及过表达USP39后进行小管形成实验,过表达USP39后HUVEC细胞形成小管数量及分支明显增加,敲减USP39后小管数量及分支明显减少。(四)、USP39(101-565)片段通过与SRSF1及SRPK1直接结合而发挥生物学作用通过免疫共沉淀串联质谱分析检测到USP39与SRSF1及SRPK1相互作用,通过USP39短截突变体与SRSF1及SRPK1质粒共转染,发现USP39通过(101-565)片段与SRSF1及SRPK1结合并促进SRPK1磷酸化SRSF1而发挥生物学作用。(五)、敲减及过表达USP39可分别上调和下调VEGF-A165b的表达在786-O细胞株中敲减及过表达USP39,并收集蛋白,利用Western Blot检测VEGF-A165b的表达,发现敲减USP39可上调VEGF-A165b的表达,过表达USP39则下调VEGF-A165b的表达。结论一、USP39在肾细胞癌组织中显著上调,并且其表达量与肾细胞癌患者生存预后呈负相关。二、USP39敲减显著抑制肾细胞癌细胞增殖及血管形成的恶性生物学过程。三、USP39通过与SRSF1及SRPK1直接结合并且通过SRPK1磷酸化SRSF1抑制VEGF-A剪切形成VEGF-A165b可变剪切体从而促进肾细胞癌恶性增殖生物学过程。四、USP39在肾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和增殖、血管生成等恶性生物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肾细胞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其他文献
电催化还原CO2转化为各种有价值的化学品和燃料,已成为了全世界的研究热点。在电催化还原CO2的研究中,尽管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然面临着过电位高、选择性低以及较难高选
黄秋葵具有庞大的市场,目前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农业种植、果实贮藏、果实营养成分分析和秋葵多糖的提取工艺以及运用方面的研究,对其剪切和伸拉流变性能特别是在饮食过程中与唾液混合时的流变行为缺乏系统深入地研究。为深入开发黄秋葵这一极具潜力的天然资源,本课题对其黏液性多糖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剪切和伸拉性能分析,以获得这种胶体的机械性能和分子行为的基本信息。同时对秋葵多糖与人体口腔唾液混合物和人造唾液混合物进行全面
鸭疫里默氏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引起鸭、鹅、火鸡等禽类的接触性传染病。本文开展了基于膜通透性增强蛋白(Imp)的肽核酸(PNA)探针检测血
自从2004年通过机械剥离的方法实现了石墨烯的制备,人们认识到只有原子厚度的二维材料可以稳定的存在于自然中。这一发现激发了研究者对各种二维材料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在这些二维材料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Dirac材料。Dirac材料是指其低能电子行为能用相对论量子力学中的Dirac方程描述,这种电子能量-动量色散关系被称之为Dirac能带。石墨烯就是最具代表的二维Dirac材料。石墨烯中具有许多优异的性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中、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变异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71人,根据GC
内循环冷却式屏蔽泵在叶轮进口存在淹没射流(简称内射流)现象,会造成泵汽蚀性能下降,影响泵的正常稳定运行。本文以离心泵内射流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数值计算和试验手段,对泵内射流的流动结构及非定常压力脉动特性进行探究,预测内射流存在时离心泵的汽蚀性能,揭示泵内空泡形态和分布规律;将研究方法与成果应用于提高屏蔽泵汽蚀性能研究,最终对改进后的屏蔽泵进行试验验证。论文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对具有内射流
目的探究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与碳青霉烯类敏感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susceptible Klebsi
CaCu3Ti4O12(以下简称CCTO)陶瓷是一种具有钙钛矿结构的材料,其介电常数在102105Hz的频率范围内几乎不变。除了具有典型的TiO6八面体外,CCTO具有的刚性CuO4正方形结构能够有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工业对节能减排的要求不断提高,机械系统中的摩擦磨损问题也日益得到重视。表面织构技术因其在减摩耐磨、改善润滑和提高零部件工作寿命等方面的优点,已成为摩擦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皮秒激光复合电化学刻蚀的加工技术是将皮秒激光加工与电化学刻蚀加工相结合的一种复合加工方法,此加工技术在有效解决激光加工表面熔融物和重铸层等缺陷的同时,对电化学刻蚀的定域性也有显著的改善。因此,该复合加工技术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集成电路和电子器件的需求趋向于更小、更冷、更快的趋势,因此传统硅基器件的发展陷入瓶颈阶段,分子电子学逐渐兴起引起研究者们浓厚的兴趣。近年来,分子组装结构技术、分子材料制备技术、分子设计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在分子尺度上操控原子成为可能。科学家们通过将单分子与金属电极相连制备出了具有多样特性的功能性分子器件,这些特性包括:分子整流效应、负微分电阻效应(Neg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