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研究

被引量 : 40次 | 上传用户:lingyum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研究。本文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系统思想为指导,整合城乡一体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产业融合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城市地区农业空间布局理论等既有成果,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界定现代都市农业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和类型,实证重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揭示重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农业规划、土地制度、行政体制障碍因素,以此明确重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布局,提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进行符合发展规律的农业规划、土地制度和行政体制创新与改革,进而从机制上破解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一、论文的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1、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城乡一体化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产业融合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城市地区农业空间布局理论要点的回顾与总结,形成对现代都市农业概念的内涵界定及其特征和类型认识。2、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及其SWOT分析。以重庆市和重庆市沙坪坝区为特定的研究区域,通过对重庆现代都市农业的SWOT分析,明确重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及其布局。3、重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分析。在明确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一般障碍因素的基础上,具体分析重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其中主要包括现代农业规划、土地制度、行政体制三个主要方面。4、重庆现代都市农业规划研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现代都市农业规划为案例,从规划理念、战略、路径、定位、总体目标以及产业选择和布局等方面,提供重庆现代都市农业规划的模型和范本,为科学合理地规划现代都市农业做出必要的路径选择和要素分析。5、重庆现代都市农业十地制度研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分析,提出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力机制,具体设计重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方案。6、重庆现代都市农业行政体制研究。以重庆沙坪坝区为研究区域,认真分析重庆农村行政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设计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路与具体框架。7、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破解机制研究。结合重庆市沙坪坝区农业规划、土地制度、行政体制改革三个实证性的创新研究,解决制约重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中的障碍和瓶颈,为现代都市农业提供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保障。二、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运用SWOT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重庆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优势和劣势、机遇与挑战。本研究认为,重庆在农业资源、自然环境、科技水平、劳动力资源和产业布局等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国家和重庆市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拥有西部大开发以及国家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试点带来的战略与历史机遇,以及优越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作为外部支撑。但也应看到,重庆面临山区基础条件、库区生态条件等自身情况的约束,一家一户分户经营的制约,结构矛盾凸显、发展方式粗放,非农产业膨胀对土地的侵占,农民种地积极性下降等劣势,以及周边趋同性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和文化差距的约束,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制度的约束等威胁。2、现代都市农业与原有传统农业的最大区别在于,现代都市农业的体系化生产,农产品生产规模大,加工比重大,集约化程度高,加之,现代都市农业与城市社会经济的交叉关联。制约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除一般障碍因素之外,更多的体现在农业规划不科学、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农村行政体制落后等制度与政策层面。本文以重庆市和沙坪坝区为研究区域,集中研究了农业发展规划、土地制度、农村行政体制三个制约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以期从农业发展政策的宏观层面,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3、科学规划是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沙坪坝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为实证案例,探讨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规划思路及其布局。通过分析沙坪坝区现代农业发展现有基础,认为全区应以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全域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为契机,运用农业空间布局理论,构建缙云山麓精品农业观光线、中梁山绿色农业观光带、梁滩河流域生态循环农业观光长廊的总体空间布局,形成线、条、块有机结合的区位布局结构(一线、一带、一河),从而建成服务于重庆都市区的融生产、生态、休闲、观光、体验、教育功能为一体,巴渝山水特色浓郁、生态景观优美、城乡一体、农民富裕的都市郊野生态农业公园和都市生态循环农业区。只有规划科学,再佐之以政策、科技、人才和信息等多方面支撑,现代都市农业才能够符合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做到高效、生态和可持续发展。4、土地是农业的基础,土地流动和集中是现代都市农业的核心,尤其是农业用地要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结合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本文全面分析了沙坪坝区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特征,运用二维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并总结出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力机制。通过研究表明,沙坪坝区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是:农户私自流转土地现象严重,难以形成土地规模利用;流转改变土地用途,存在土地隐形市场;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矛盾纠纷突出;土地托管中心作用甚微,文件制度等执行力差。鉴于上述问题,本文进行了大量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推导出问题的生成机理,提出完善土地流转交易市场,激活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管理体制;规范合同管理,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推进村规建设,严格规范土地利用程序。农村土地流转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行政力为主导的应用性问题。而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终点,是在制度层面形成可操作方案和政策。本文提出政府应在稳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等对策措施;并且从完善沙坪坝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创新沙区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思路。5、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不仅需要土地、技术、资金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更需要体制改革。本文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案例,针对农村行政体制改革,结合其特点及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提出了农村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路及其框架。通过分析行政主导镇街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与之配套的村改居和加快”旧村改造,建设集中新居,同时开展进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促进农村区域重组,从制度层面研究市民化农民管理机制,以及城镇化进程中的配套服务体系。设计了农村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流程和模式。6、从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障碍及问题看,无不与制度的健全息息相关。制度安排是任何社会得以存在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同样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下,农业生产经营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安排是否合理。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从根本上说属于制度安排。如何解决好”农”字号问题,发展现代农业,政府涉农部门及社会各界都在进行探索和实践。本部分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实证研究成果,提出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破解机制。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有赖于成熟完整的农业政策保障,并且农业政策应具备法律和制度约束力,具备时效性和连续性,随农业发展进程动态调整。三、论文的创新点现代都市农业在我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均时间不长。本文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案例,从影响现代都市农业的障碍分析入手,对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土地制度、行政体制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科学规划、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的模型和范式。在城镇化进程提速、都市农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重要选择的前提背景下,本文就如何破解制约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并提供切实的制度和政策保障,有可能提供一些创新性的思考。基于重庆市大都市带大农村的现实状况,如何发展与重庆相适应的现代都市农业,本文也可能提供一些模式、路径的选择和创新。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归纳如下:1、现代农业发展是土地、技术、资金和劳动力诸多要素优化配置的结果,影响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亦多源于这些要素配置的错位和缺位。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类型,把都市农业放在重庆市广泛的空间区位中加以研究,结合城乡统筹、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我们发现,除了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之外,因循守旧的农业规划理念,不能适应快速扩充的都市农业发展用地要求的土地制度,以及迅速城镇化后农村旧有的行政体制,反而成为制约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障碍。在重庆市大都市带大农村的现实状况下,从宏观政策层面入手,实证于特定区域的农业规划设计、土地制度创新和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为破解这些制度政策层面的障碍提供可操作的方案,在研究方法上有创新性。2、本文通过问卷调查、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对特定区域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农业比较利益的存在是驱动农村土地流转的最根本因素。无论是因为农业结构调整,抑或是为了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都是流转各方理性谈判交易的结果:即流转后双方都能获得比流转前更多的利益。而农村发展空间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户收入结构变化则是农村土地流转的外部驱动力。这种基于农户视角探讨农村土地流转的内、外动因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具有显著的区域特色。3、现代都市农业起源于城市周边间隙地带的农业,早期也称之为城郊农业。随着我过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在转换过程之中,现代都市农业既是产业结构调整之后的理性选择,也是快速崛起的城市对农业功能性要求之一。适宜都市农业发展的区域,其行政管理体制往往停留于传统的农业社会集镇管理模式,而社会形态又具备了城市化的多种结构和功能。理顺和改革农村行政体制,本文在实证研究基础上,进行相关的项目操作,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对于重庆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四、论文的政策建议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本文根据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论,从实际可操作层面着手,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强化发展基础,提供发展动力,构建长效发展机制。重庆市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在发展基础方面,要强化政策、科技、人才、信息的支撑力度。进一步稳定、完善各项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支农惠农政策,强化法制保障。针对现代农业发展趋势,适时开展立法调研,修订出台农业投入、农业保险、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等法规规章,形成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法规规章体系。通过切实可行的财税政策,引导资金和社会资本重点投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度,依托重庆市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推进动植物良种创新、现代农业装备、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农业生态建设、农村信息化、农产品加工及质量安全、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抓好现代适用技术的集成推广。要大力培育农业人才,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目标,增加新型农民和创业人才在农业人口中的比重,扩大农村实用人才总量。整合全市级涉农信息资源,构建高效、实用的农业信息平台。现代都市农业要形成稳定、长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应逐步开展农村集体资产变股权试点,建立明晰完整的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健全十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快建立完善区县、乡镇、村级”三级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建立农民自愿退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的补偿、激励机制,促进农村土地流转。(2)科学规划发展目标和模式,引导现代都市农业往集群化方向发展,形成相互依存、结构互补的产业链。重庆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和布局,做好总体功能定位,促进现都市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接近农产品生产和生产基地的一定空间区域内,大量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产业和相关支撑机构形成集聚,以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获得竞争力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重庆市现代都市农业集群发展模式,要遵循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原则,构建具备鲜明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根据重庆市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和特点,重庆市都市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选择可归纳为:一、资源型聚集型,是依托区域内农业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带,成为农产品生产集群和加工集群。二、区位聚集型,是利用区域内便利的交通设施以及宜人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深厚的人文环境等优势,发展都市农业的休闲观光农业集群。三、市场聚集型,是利用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高效的市场信息交流平台,形成围绕市场展开的产业集群。四、科技聚集型,是依托区域内农业科技研究院所的科研平台,完善的成果转换机制和中介服务体系,形成高科技农业产业集群。在现代都市农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延长拓展都市农业的产业链条,形成规模化生产。拓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产业链条,首先延伸产业链的长度,以农产品加工、农场品贸易市场为建设重点,从纵向角度使产业链向前向后延伸,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实现价值增殖;其次要增加产业链宽度,从横向角度对每一环节进行拓宽,使得各个产业环节和产品功能得以扩充。鉴于农产品的功能的多样性,应尽可能提高其综合利用程度。再就是扩大产业链的厚度,通过壮大农业产业链的规模,产生出具备市场竞争力产业集群。在发展产业链的过程中,要突出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打造特色和品牌。通过产业链的发展,建立较为完整的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改善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促进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并利用该载体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带动。现代都市农业集群化发展模式,需要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在集群内要形成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把农户和中小企业分散经营生产状态加以改变,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市场分工体系,发挥和利用自身有限的资源,实现市场价值最大化。提高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市场效力是重要的驱动因素,但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也同样重要。政府涉农部门应该积极探索都市农业组织的形式,激活农业协会的作用。宏观层面上,更要做好农村行政体制的改革,营造与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同步的社会管理模式。(3)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和产业协调发展,是现代都市农业的重要政策取向。农业生产是经济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统一,无论区位布局还是圈层理论以及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实践,都显示都市农业与城市在空间上交叉关联、密布可分的关系。现代农业发展不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已基本形成共识,而都市农业本身就具备很强的生态农业特征,更决定了它发展过程对良好生态环境依存互补关系。重庆市农业和农村的生态环境整体状态比较脆弱,由于土地流转不充分,单一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还面临诸多问题。比如耕地化肥施用量过多、十壤物理性质变差、工业和生活“三废”处理不到位、农村水体污染等。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重庆市在控制面源污染方面,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逐步建立有效的防控机制。以水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强对农药、化肥使用者的教育和培训,做到安全合理用药、施肥。各级农业、水务、环保、建设、经济发展等职能部门要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把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做得全领域覆盖。大力发展生态节水农业。通过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的比重。农技推广部门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以及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要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推进农村沼气池的建设,实现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无害化收集与处理。只有解决好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的协调发展,重庆市现代都市农业才能在合理利用农业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综合效益方面取得突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是政府决策部门在制定、评价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指标。
其他文献
知识管理思想用于教育资源建设中,是近几年来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知识管理为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了较好的思想和工具,也为资源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管理方法。基于知识管
<正> Foron Brill. Blue S-R是瑞士Sandoz公司1982年研制成功的杂多环缩合型分散染料,是苯并噻吩衍生物,结构为:它的鲜艳性是现有蓝色染料所不可比拟的,被称为“蓝中之王”。
<正>我和《人民教育》是老朋友了,从忠实的读者到长期的作者,这本有信息、有态度、有视野的专业杂志始终伴我同行。我曾经说过,一个人走路,会非常忐忑,因为你很难断定自己的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逐渐走出国门,对外投资规模不断增大。在这个过程中,中方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在我国对外投资中企业合法、可持续经营的操作和监管方面都暴露出一些问题
近年来各家对语气副词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成果也日益丰硕,本文对20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的研究历程作了简要的梳理和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讨论语气副词
用1.5%NaCl溶液浸种发芽法,对36份高粱杂交种及亲本系进行耐盐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间的耐盐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按盐害百分率分级,1级品种(系)17份,2级8份,3级5份,4级3份,5级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又叫白假丝酵母菌,是一种条件致病真菌,通常存在于人的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等粘膜中,健康人体中存在数量较少,且并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力下
在吉林省一些高校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但是吉林省整体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还没有形成,本文研究对象是吉林省的部分普通高校,从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所包含的
为观察铜陵市被犬等动物咬伤者接种狂犬病疫苗后免疫效果,在1997年1月至2000年11月对本市接受了5针全程狂犬病疫苗的9 131人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总结如下.
在2001年发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了“数感”这一词语,虽然并不是首次提出数感,但是这是第一次正式走进中国学者的视野。我们可以把数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