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的对话——杨绛创作论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rray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杨绛的创作是个独具风格的存在。她的创作跨越了新旧两个时代,直至今天仍笔耕不辍,她的作品并不算多,但“随遇而作”的创作包括戏剧、小说和散文,其独特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综观杨绛的一生,无论是做人还是作文上都不是个突出之人,从不显山露水,但是却自有一番天地,不可忽视。在我看来,最能逼近杨绛一生创作的精神内核无疑是“隐身”意识。她身披隐身衣在时代中穿行,这种独特的人生选择是生活的沉淀、是时代震荡中的无奈姿态,于是她的笔下交织渗透着隐身的哲学,这必然使她的创作与时代大相径庭:在抗战的孤岛中,她捧起了“喜剧双璧”;在内战纷乱时,她分析小人物灵魂的孤独、抒写命运的悲剧;在文革后无尽的控诉和忏悔声中,她用冷静的情感在《干校六记》等篇里点燃女性的光芒;在浮躁喧哗的当代文坛,她超然淡定地以文自娱,一个人独自怀念《我们仨》的点滴岁月……她远离丰流的山峰,深埋于尘埃中,藏匿着梦想、默默地寻求与时代对话的方式。这是个寂寞的声音,我力图去体悟其中纷繁复杂的情感并寻求它独特的价值。本文运用巴赫金“时空体”、“外位”极其“对话”理论作为哲学架构,通过对杨绛作品的文本细读,来寻绎卑微“隐身”的人生态度对其文学创作的深层影响,进而揭示她创作的内在精神的一致性,以及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时代变动中孤独地与大环境隐身的对话的潜在意义。 第一章万人如海一身藏。本章以文学溯源的形式,剖析了杨绛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人格气质的潜沉过程,即江南士风的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的浸濡对作家的交互影响和深层渗透。与此同时,深入分析了荒谬的现实中作家在牛命与政治的重压下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不一样的文化潜质幻化成了她达观逍遥的人牛态度,而动荡的时代逼迫她有意在时空中淡化了历史,选择了隐身的姿态,也使其创作呈现了独树一帜的审美风格第二章“卑微”的隐身。杨绛在时代风雨中选择了一生的生存之道:“卑微是人世间的隐身衣”,以卑微的姿态隐身行走于世,多样的文化潜质在这其中的选择体悟过程中构成了一个丰富的文化体系,突出地体现为知识分子“中间状态”的孤独、流年中的悲观和非常态生活中的冷静克制所共同促成的“隐身”创作体系。本章分别从夹缝中的孤独、不自主的选择以及克制的冷静等三方面,以巴赫金“时空体”和“外位”理论深入分析了杨绛作品背后卑微姿态下的达观的生存策略,进而透视了“卑微”的隐身的文化意义一在杨绛心里,“隐身”是她穿越苦难风雨的唯一手段,是兑现文化诉求的精神依托。第三章梦想的对话。震荡的时代里,杨绛的生活被丰富的痛苦所包围,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有着自己心灵的梦想,渴望的是知行上都保持着自由的心境和独立的姿态,身披“隐身衣”出入于无形中。于是梦想和现实在时空中碰撞矛盾,她选择一直刻意游离于主流之外,藏匿着梦想、默默地寻求与时代对话的方式一这种距离意识无疑是隐身意识的哲学内涵。由此阐释了杨绛“隐身”意识深刻的哲学内核: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塑造。本章主要通过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作家在风雨人生路上的灵魂矛盾挣扎、对时代的疏离对话中确立自我价值等方面的分析来揭示一个知识分子在动荡岁月中如何坚守自己的心灵并将自己的知识分子人格自觉地归结在了与自己血肉相连的国家民族之上。
其他文献
巴金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后,也是唯一一位从20世纪跨入21世纪的文学大师。他一生著作等身,在其小说创作中的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女性形象占有异
在当今文坛,贾平凹是受禅宗影响最深的作家之一,他总是试图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对世界人生的禅悟。随着贾平凹对禅的理解不断深入,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境界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
残雪在当代文坛一直是一个“异数”,也是一道别样的风景。从八十年代中期走上文坛,残雪就执著于对人类灵魂的探索,对于人性的书写。出于作家童年的创伤记忆以及巫楚文化的影响和
文论史上关于“真实性”的问题一直是众说纷纭,各个文学及文论流派都有自己的特殊观点和主张,纳博科夫的“虚构真实观”则更别具一格。理解纳博科夫“虚构真实观”的切入点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