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桂黔三省人类干扰强度变化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影响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yhl19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喀斯特区域是我国喀斯特地貌的集中分布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叠加高强度的人类干扰使得该区域石漠化和贫困问题严重。近年来,在城镇化、生态工程建设等背景下,高强度的人类干扰活动得到缓解。明晰人类干扰强度的变化及其影响植被恢复的作用特征,有助于评估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第一期的成效,为第二期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参考。本文以地理学、生态学等理论为指导,以滇桂黔三省的294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采用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5个时间节点的人类干扰和植被恢复数据,综合运用级差最大化组合赋权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人类干扰强度进行表征与量化,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人类干扰对植被恢复的影响,以揭示喀斯特区域植被恢复与人类干扰因素的作用特征,为后续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决策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1995-2015年,滇桂黔三省的人类干扰强度是波动下降的,下降速度先快后慢。生态工程实施(2000年)前,滇桂黔三省的人类干扰强度较大,生态工程实施后,人类干扰强度明显下降,表明生态工程的实施缓解了高强度的人类活动。人类干扰强度按等级划分成低、较低、中等、较高和高5种类型,低类型比较稳定,其余4种类型变动较大。在喀斯特地貌的不同类型区,人类干扰强度的分布特征不同,但各类型区强度均有所下降。滇桂黔三省的人类干扰强度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整体上,集聚程度比较稳定;局部集聚模式上,以不显著区为主,其次是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在分布上,高高集聚的变化较大且相对零散,而低低集聚分布较稳定,主要分布在广西的东南部,其他地区也有零散分布。(2)1995-2015年,从空间上来看,各人类干扰因素及其主导因素对植被恢复的影响有明显的差异性。总的来说,研究区域内土地垦殖率、复种指数、坡耕地面积占比、道路密度对植被恢复以负向影响为主,农村居民点面积、接待旅游人数和生态工程造林面积对植被恢复以正向作用为主。主导因素中,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始终影响植被变化。其中,旅游始终是影响中高山地区植被变化的主导因素。此外,正负主导作用的分布范围稳定不变。其中,峰丛洼地和断陷盆地是负主导作用的集中分布区,岩溶高原、峡谷和云南省南部的部分非岩溶区也有少数分布,其余区域则为正主导作用。
其他文献
<正>从传统支付模式到移动支付,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支付宝和微信在支付领域已平分秋色,成为当之无愧的"市场双雄"。而自去年开始,新的支付手段——刷脸支付取得了技术性突破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采用早期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7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采用随机盲选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
应急案例蕴含大量有价值的应急管理知识,针对应急案例特点,基于共性知识元模型,对应急案例内容和结构进行了重新组织和表示,在此基础上结合情景及突发事件演化的相关理论,对
梦幻与现实──论“美国梦”和菲茨杰拉德的“爵士时代”方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作为美国历史上一个非同寻常的发展时期已经过去,然而,人们对它的探索和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对这
<正>日本人工养殖的鲫鱼、鲤鱼和红鲤鱼等成鱼发生"穿孔病",将病鱼放入光合细菌(109个/毫升)5倍稀释液中药浴5分钟,之后在光合细菌500倍稀释液的水槽中放养5~7天,病鱼皮肤上
史量才的报刊活动及编辑思想吉家友史量才名家修,江苏江宁人,是现代史上一名著名的报业资本家。他在清末(1908年后)曾任上海《时报》主笔,1912年接办《申报》,1921年与南洋侨商创办中南银行,后购
介绍了大型复杂装备制造的特点,分析了其质量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产生原因及客观后果,由此归纳出大型复杂装备制造集成质量系统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集成、过程控制、持续改进
<正>一、清塘的意义清塘是水产养殖的重要环节之一。养殖前彻底清理池塘,消除淤泥,杀灭害鱼、害虫等,目的是保证养殖动物有良好的生长环境。常规的土塘、高位塘和冬棚在放养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布局对于有效利用资源、促进技术突破有着重要作用。构建一套符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布局的指标,并以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例,采用系
该研究以大青叶作为辅料,探讨添加大青叶对酒曲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大青叶使培养基质密度降低、基质疏松,有利于发酵过程的通气和传热,发酵后酸度下降。添加大青叶促进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