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研究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围术期用血的状况,了解围术期输血趋势的变化及用血存在的问题和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认识既往围术期输血优势与不足,寻求更加合理有效的临床输血方法。为后期临床输血研究工作提供数据依据,以期更为安全、合理的临床输血。 方法:1、制定外科用血调查表,随机选取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围术期1000例输血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按要求对照病历资料填入外科用血调查表内。2、编制 Excel表,将病例信息录入电脑进行分析。所有统计分析资料不涉及患者隐私,无侵权责任。3、所有数据记录以病历资料记录为准,血浆、红细胞、机采血小板1u定义为200mL,血小板10人份记录为1u。4、围术期输入血液制品有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全血、自体血等:输血总量包括术前和术中,出量包括出血量、尿量、胸腹腔积液。5、分别对用血总量、全血输入量、成分血用量、自体回输血用量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计算各种输血构成比;观察不同年份之间各种血液制品应用比例与人均用血情况,比较各成分血用量与人均应用情况;分析各病种间血液制品使用前后血常规检查情况及患者治愈转归情况;评估我院用血的合理性与用血存在的问题和特点。6、判断患者转归标准:(1)治愈率=治愈例数/输血人数×100%;(2)好转率=治疗好转例数/输血人数×100%;(3)死亡率=死亡例数/输血人数×100%。围术期1000例输血患者病种包括颅脑手术、肝脏手术、胰腺手术、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椎管内减压内固定手术、人工关节置换术、胸科手术、子宫肌瘤手术、肿瘤细胞缩减术、产科手术等出血量大的手术。(一)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围术期用血的分布特点、用血人群特征、用血总量的估计、输血前后血常规、输血不良反应及相关并发症。(二)次要指标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检查、自体血回输技术(术前储备自体血、等容血液稀释、术中/术后自体血回收)的应用情况、输血与患者恢复的相关性。 结果:1、共收集1000例围术期输血患者的病例,其中2006年118例,2007年235例,2008年252例,2009年395例。2、患者年龄2d~90岁,平均(36.0±19.0)岁;民族以汉族为主969例(96.9%),其他31例(3.1%);男性535例(53.5%),女性465例(46.5%)。3、骨科、妇产科、普外科病例较多,其中骨科222例(占22.2%),妇产科204例(占20.4%),普外科187例(占18.7%)。4、围术期输血患者治愈好转率96.47%,死亡率3.53%(P=0.017),死亡率逐年呈下降趋势,没有随着成分输血增加而升高;全身麻醉918例(91.8%),椎管内麻醉及其他82例(8.2%);5、共14例患者发生过敏,平均过敏发生率1.40%,其中青霉素过敏占64.29%,其过敏发生均与输血反应无相关性。6、2006~2009年全血使用量比例逐渐下降,成分血使用比例逐渐升高,自体血回输占23.7%~37.8%之间;自体血输注占有一定比例(小儿外科及神经外科输注较少除外)。围术期输血患者输血前和输血后RBC、HCT、HB存在未检查或漏检情况,输血后高于输血前,但输血后未检查或漏检情况逐年明显减少。 结论: 1、四年调查周期内,全血使用比例逐年降低,成分血使用比例逐年升高,至2009年已达98.3%,优于卫生部70%的标准;其输血构成以红细胞输注为主。 2、自体血的广泛输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异体血的使用。 3、输血构成的变化未对患者的转归造成影响。 4、亟需加强输血前实验室检查与输血后的输血治疗效果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