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社区保障体系建设探析——基于公平与效率理论及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视角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yang0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纪之交,中国在实现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历史变迁中,社区和社区资源的开发被看作克服市场和政府失灵、解决当代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可期待的载体和制度选择。社区这种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在工业社会中经历衰落又重现生机的原因绝非偶然,地域社区所固有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功能被重新认识和重视,则是最为显著的发展社区保障的原因之一。综上所述,在社会部门得到发展、社区作用凸显和社会保障社会化的双重推动下,建构社区保障体系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那么,社区保障在整体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定位怎样呢?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取向:一是“补足式取向”。将社区和社会部门视为对政府资源不足和政府服务匮乏的补充和延伸,这一取向假定政府应为主导模式。二是“整合式取向"。它认为社会保障应该把社区内各种资源作结合式的配套考虑,假定政府和民间在社会保障上是结合在“社区”里面,整个社区都成了社区保障的提供者,最后建立的是包括政府、社团、社会网络和市场综合式多元化的保障体系。就现实的发展状况看,大多数人是持前一种取向的,但笔者以为后一种取向更代表社区化社会保障的实质意义。社区保障的根本旨趣就在于促进社会保障社会化和社区发展的良性互动。 本文希望通过尝试构建城市社区保障的制度化体系来引导和规制当前的保障工作。本文在阐析了与城市社区保障相关的社区、社区保障等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城市社区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公平与效率理论以及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等,对中外理论和经验进行比较研究,最后尝试性地探讨了改善和加强我国城市社区保障的路径,提出了构建一个发展思路,即构建统一的城市社区保障服务体系,认为必须大力推进社区公共事业的民营化,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建立多渠道的投资体系,促进运行机制的转换和改进,以期建成高效,系统、科学、规范的社区保障体系。
其他文献
城乡统筹既是公共管理中世界性的现象,也是世界性、历史性的难题。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虽然在消除城乡差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城乡二元体制仍未从根本上发生全局性的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千百年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文化精髓,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瑰宝,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因此,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教育教学的关注,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更是学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