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3号染色体微卫星高密度聚集特征分析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in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基因组计划前所未有的揭开了人及几种重要模式生物的遗传密码,为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资源,对探索人类遗传、发育和进化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基因组中3号染色体的片段重复比例最低,其包含数千个蛋白编码基因,涉及肾癌、3p缺失综合征等上百种疾病。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3号染色体一直是人类基因组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从微卫星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其在人类3号染色体上的分布差异和特征,挖掘微卫星在人类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中潜在的生物学作用。微卫星在人类基因组中广泛存在,表现出高度的遗传多样性,并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和癌症有关,常被用作遗传标记。但人类基因组中微卫星的分布并不均匀,这种现象的深层含义有待探究。本文结合微卫星密度微分算法和相关工具对人类3号染色体微卫星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建立起1Kbp分辨率的微卫星位置相关的密度特征图谱。通过图谱,本文发现人类3号染色体存在大量的微卫星局部高密度聚集。随后本研究通过程序和数据库注释对这种分布特征进行深入探索,发现(AT)n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并挖掘出大量微卫星高密度聚集具有的潜在生物学关联。本研究建立的3963张位置相关的微卫星密度特征图谱清晰地展示了人类3号染色体内部微卫星的分布特征和差异。通过对图谱中高密度峰的分析,发现部分微卫星经过漫长的演化以高密度聚集的方式固定在人类3号染色体中,其可能具有某些重要作用,以维持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本研究进一步挖掘了包含(AT)n在内的微卫星高密度聚集与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潜在关联。本文为深入研究人类3号染色体微卫星的分布特征,以及背后蕴含的生物学意义提供参考,同时为其它基因组微卫星的研究提供方法和思路。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和“一带一路”等国家重要战略的实施,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设了许多千米级的悬索桥和斜拉桥,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我国将建造更大跨度的桥梁,然而随着桥梁跨度的增大,桥梁结构刚度越来越小,面临着严峻的桥梁颤振稳定性问题。为了保证桥梁的颤振稳定性和静风稳定性并增加桥梁结构的交通运载能力,意大利墨西拿大桥首次提出三分体式钢箱梁设计方案,我国新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和桃夭门公铁两用大桥同样采用三分体
近年来,水体频发的富营养化现象不仅使供水水质下降,还会导致蓝藻成为水中的优势物种而过度繁殖形成水华。同时,蓝藻会向水中释放有毒有害的藻毒素,如神经毒素2,4-二氨基丁酸(2,4-Diaminobutyric acid,DAB),明显存在影响人类健康的风险。然而,水处理中的常规工艺难以有效去除DAB,致使水中残留的DAB与消毒工艺中的消毒剂反应,生成各种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
抗生素是一种由微生物或者其他生命体在其生存过程中进行生命活动所产生的二次代谢物质。它们都具有抑制和干扰人体各种生物细胞的形成和发展的能力,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对人类及野生动物细菌的感染。我国实际上是最早开始利用四环素的国家,其中盐酸四环素(TC-H)就是最常见的一种抗生素。水中的TC-H很难自然分解,对人体健康有害。而且,它会增加细菌的耐药性,大大降低四环素的作用。因此,四环素的有效管理一直是一个亟待
由于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有害影响,土壤重金属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正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威胁。在这些重金属中,镉(Cd)是最危险的重金属之一,因为它具有高毒性和生物利用率。关于Cd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报道,其中纳米零价铁(n ZVI)技术的应用也日渐成熟,其作用机理主要是原位固定土壤中的重金属,并且效果显著。另一方面,植物修复由于其经济、环保的优势也广受人们的欢迎。因此,关于
污泥,作为污水的各级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工业活动的多样化,其产量也逐渐增加。污泥本身成分复杂,组成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考虑到安全要求和循环经济的紧迫性,污泥的无害化和减量化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环境问题。近年来,利用污泥制备污泥生物炭(SSBC)来作为水体中重金属的吸附剂已经成为一种提升污泥价值并减少其处理处置成本的资源化利用手段。但是,因为SSBC本身的官能团含量少、比表面积不
随着深度学习的迅猛发展,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已经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大多数深度卷积神经网络都需要海量标签数据的支撑,这带来了昂贵且费时的数据标注问题。因此,如何在大量没有标记的数据中学习到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近些年来,迁移学习中的领域自适应方法成功的解决了这样的问题,领域自适应通过将具有丰富标记数据的数据集(源域)的知识传递到标签稀缺或不可用的数据集(目标域)中,来构建具有跨域识别能力
大跨度斜拉桥的建造近些年越来越普遍,但是由于斜拉桥阻尼较低,在风荷载作用下,斜拉桥的拉索与主梁都容易产生风致涡激振动,影响斜拉桥的正常使用。本文通过对某大跨度斜拉桥的风洞节段模型试验,对主梁的涡激振动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某长江大桥的健康监测,对桥址处的风特性及拉索涡激振动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拉索的正弦激励与环境激励振动数据,应用改进的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对拉索的模态参数进行了识别。本文主要工作如下
为推动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其储能系统中锂离子电池的待机时长以及续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研制出高能量密度的电极材料是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硅材料因具有极高的嵌锂容量(4200m Ah/g),为商业化石墨负极理论容量的十倍以上,成为高容量负极的首选材料之一。但是,硅作为半导体其电子电导率低,且硅在脱嵌锂时产生的体积膨胀高达300%,造成电极材料粉化以及SEI膜的
永磁式电涡流阻尼器是土木工程结构减振控制领域一种新型的速度型被动耗能减振装置。近年来,湖南大学陈政清教授团队基于板式电涡流阻尼单元发明了新型电涡流调谐质量阻尼器(ECTMD),结合滚珠丝杠和板式电涡流阻尼单元发明了多种具有高耗能密度的滚珠丝杠式电涡流轴向阻尼器(BS-ECD)。从力学性能上看,BS-ECD是一种非线性速度型阻尼器,其阻尼力本构关系与油阻尼器等传统速度型阻尼器显著不同,因此需要从结构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审美需求的增长,部分重金属盐(如铜盐,锰盐,钴盐和镍盐)在染料行业中作为媒染剂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排放的印染废水中重金属和有机物混合污染逐渐严重,上至整个生态系统下到每个生物个体都受到潜在的威胁,因此通过生态高效方法将重金属和有机物从废水中共同去除变得迫在眉睫。吸附法成本低,操作简便,对水中有毒化学物质的耐受性高,在众多水处理方法中受到研究者们的青睐。理想的吸附剂将是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