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视点视频编码率控算法研究与应用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y3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数字视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的以二维图像为基础的视频画面已越来越难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因此人们更多的将研究重点转向了多视点、自由视点和三维等多种立体视频图像技术。多视点纹理加深度图像的表达方式具有复杂度低、虚拟视点渲染效果好的特点,并且能够很好地兼容二维视频设备,使得该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此同时多视点视频信源数据太大,导致压缩、存储和传输过程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这也是多视点视频技术中的难点。因此,在硬件设备和信道容量依旧非常有限的前提下,视频编码码率控制就变得十分重要。本文紧扣码率控制原理,在编码优化的思想基础上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研究模糊逻辑和模糊控制理论与算法。将模糊控制理论依据与多视点视频编码结构相结合,构造适用于多视点视频编码码率控制的模糊控制器,根据缓冲区码率输入输出的误差和编码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模糊控制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多视点视频编码码率控制算法,在达到较好控制精度的同时也能得到一定的编码增益。(2)研究多视点编码时域率失真优化。在率失真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时域传播链的研究,提出了多视点视频编码下的帧间时域传播链计算方法,采取为多个视点分别建立多条帧间时域传播链的方式构建时域失真传播模型,并将拉格朗日乘子用于编码控制中。在上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视点时域率失真优化算法。(3)研究视频图像背景建模。为了解决海量监控数据的编码和存储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可变块大小的背景建模算法。使用基于可变大小块的替换方式,根据计算块内残差和梯度进行替换分类检测与抉择,并再通过块的边界检测方式作进一步的替换选择。此外在背景建模算法的基础上,还提出了能使其性能最大化的全局长参考算法和自适应训练集长度算法。结合上诉三个方面的研究,论文提出了通用的多视点视频编码码率控制系统,可直接应用于目前各种主流视频编码标准。本文在码率控制和率失真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已集成至中国音视频编码标准AVS的3D视频编码器参考软件RFD中。作为标准的一部分,实现了MV和3D档次的精准码率控制和率失真优化。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线广告、实时统计分析等时效性敏感的数据处理场景越来越多。数据流处理技术因为其高时效性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数据流处理技术能提供实时、可靠、易用和可伸缩的计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就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
近年来,随着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分布式对象模型在面对Internet环境时暴露出一些缺点。主要表现在: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存在较大的网络通信量与交互信息;实现技术框架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与无线宽带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应用普及,人们的互联网生活迎来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基于传统的远程屏幕监控技术,将系
心电图的自动分类研究一直是近年来信号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重症监护室、可穿戴心电设备、疾病与心脏活动关系研究、评价起搏器功能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通过引入计算机
随着高速铁路以及随之而来的动车组在中国的飞速发展,动车组的安全运行与故障处理变得日益重要。因此,车载无线传输设备技术(WTD技术)应运而生,通过对车辆的状态信息进行采集,处
人工免疫系统(Artificial Immune System,AIS)是借鉴生物免疫系统的诸多特性,如分布式检测、自适应性、多样性、记忆性等,用来解决网络安全中所遇到的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统实验系统的升级,提高实验平台的利用率和增强服务能力的成为业界研究的热点。云计算(CloudComputing)为实验平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然而如何有效的利用云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是计算机视觉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运动对象检测则是智能监控系统的核心技术。运动对象检测的研究对象是视频图像序列,其目的是判断视频序列中是否存在
人工智能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机器博弈的研究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很多方法和理论,如博弈搜索等。机器博弈又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