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放战争时期,晋绥地区发行了32期晋绥《人民画报》(1946.1—1947.5)。本文以此为研究文本,运用历史学、美术学及图像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通过创作背景、主题内容、艺术手法及影响作用的分析,展示“群众路线”指引下的办报过程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具体影响,厘清画报作为中共土改一种“翻心”手段的政治内涵及外延,以新视角——视觉图像与中国政治——来关照新文化史下图像史的研究和认识。研究表明,以“人民”为名的画报主要受众群体为解放区农民。画报以视觉图像与民谚歌谣图文结合的方式,形象化了《晋绥日报》的新闻报道与中共政策,在形塑农民对全国战局、农村阶级问题认知的同时,阐释了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土改生产的必要性,由此宣扬了中共执政的合法性,是中共文艺宣传思想在晋绥解放区的展现;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鼓舞农民在历史转折期英勇战斗,保卫土改果实,以争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是民众动员的有效手段;最终,在艺术“大众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化大众”的政治目的,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继承和“群众路线”在晋绥根据地的具体实践。画报既是解放战争中心里战争的武器与工具,也是受政策领导的“模糊”宣传,对解放区民众生活、国民党政府宣传策略及文艺创作群体自身都造成了一定影响。画报图像能够为战争中民众动员提供一套完整的图像“标本”——土改农民“翻身”过程中作为宣传媒介的视觉文本。本文通过图像“标本”切片式的回望与显微观察,尝试呈现图像(甚至视觉媒体)作为战争中民众动员的作用影响,进而探讨“图像与政治”的关系,由此总结历史经验并关照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