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极推动控烟政策实施、减少吸烟者吸烟行为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控烟目标的有效途径。吸烟内隐态度是无意识自动激活的香烟概念与属性概念之间的联结,对吸烟行为(吸烟、戒断与复吸)具有预测作用。关于内隐态度稳定性与可变性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者认为内隐态度具有稳定性,一些研究者认为内隐态度具有可变性。其中联想—命题评价模型支持内隐态度具有可变性。该模型认为内隐态度的联想加工过程为模式激活,个体预存的联结受到外部线索的激活。然而,该理论未区分内隐态度的评价性成分与渴求性成分,以及未区分外部线索的动态与静态药物相关线索。因此,本研究设计三个子研究,欲探讨吸烟评价性和渴求性内隐态度的测量和特征,探讨吸烟物品线索对评价性和渴求性内隐态度的影响,探讨递烟动作线索对评价性和渴求性内隐态度的影响。本研究有助于说明吸烟内隐态度的内涵与模式激活的内在机制,最终丰富联想—命题评价理论,为我国控烟政策的制定提供新思路。研究1采用BIAT范式测量吸烟内隐态度不同成分,探讨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在吸烟评价性内隐态度和渴求性内隐态度上的差异。研究1招募33名吸烟者、32名非吸烟者,测量其吸烟评价性和渴求性内隐态度。结果显示:(1)与非吸烟者相比,吸烟者吸烟内隐态度更积极;(2)无论是吸烟者还是非吸烟者,吸烟渴求性内隐态度比评价性内隐态度更积极。研究2采用BIAT范式,探讨吸烟物品线索对吸烟评价性和渴求性内隐态度的影响。研究2招募33名吸烟者,考察其在吸烟物品线索和中性线索下的评价性和渴求性内隐态度。结果显示:(1)无论在哪种线索条件下,吸烟渴求性内隐态度比评价性内隐态度更积极;(2)吸烟内隐态度在吸烟物品线索下和中性线索下不存在显著差异;(3)吸烟内隐态度类型与线索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研究3采用BIAT范式,探讨递烟动作线索对吸烟评价性和渴求性内隐态度的影响。研究3招募32名吸烟者,考察其在吸烟物品线索和递烟动作线索下的评价性和渴求性内隐态度。结果显示:(1)无论在哪种线索条件下,吸烟渴求性内隐态度比评价性内隐态度更积极;(2)线索类型与内隐态度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吸烟者在递烟动作线索下比其在吸烟物品线索下的渴求性内隐态度更积极;而两种线索下的评价性内隐态度均为中性,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不论是吸烟者还是非吸烟者,其吸烟评价性内隐态度和吸烟渴求性内隐态度的效价有差异。(2)吸烟评价性内隐态度和渴求性内隐态度的激活不受吸烟物品线索的影响。(3)吸烟评价性内隐态度的激活不受递烟动作线索影响;而吸烟渴求性内隐态度的激活受递烟动作线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