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后侧支回流建立的影响因素以及侧支回流建立对后续治疗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介入科接受治疗的383例DVT患者临床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初次发病且为单侧肢体DVT;接受静脉血管造影检查;发病时间明确;明确诊断后继续血栓治疗并遵医嘱随诊)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通过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初步诊断为DVT,并进一步行血管造影明确血栓形成情况,治疗结束后随访3月。根据患者接受血栓治疗时静脉血管造影检查有无侧支回流分为两组:侧支回流建立组(A组)、无侧支回流组(B组)。主要观察指标:性别、年龄、血栓治疗前病程、血栓累及肢体、血栓分型,孤立性髂静脉血栓患者双侧髂静脉静态静脉压及血栓两端的静态静脉压,患者腔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双侧膝关节上下10cm处周径、静脉血流通畅度评分及血栓清除率、治疗后3个月髂静脉通畅率。所有资料通过SPSS 18.0统计软件及Excel 2016版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M(P25,P75)表示,对其行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115例,其中A组61例,B组54例。A组:男性23例,女性38例,年龄18-88岁,平均(56.38±15.43)岁,左下肢53例,右下肢8例,中央型血栓18例、周围型12例、混合型31例,血栓治疗前病程10(3.50,20)天,孤立性髂静脉血栓15例。B组: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龄21-86岁,平均(57.30±15.55)岁,左下肢45例,右下肢9例,中央型血栓16例、周围型21例、混合型17例,血栓治疗前病程5(2,10)天,孤立性髂静脉血栓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栓累及肢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栓治疗前病程(Z=-3.03,P<0.05)、血栓分型(?2=6.52,P=0.04)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孤立性髂静脉血栓患者双侧髂静脉静态静脉压差(Z=-3.86,P<0.05)及血栓两端静态静脉压差(Z=-4.57,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腔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大小腿肿胀消退程度(Z大腿=-3.87,Z小腿=-4.31,P均<0.05)、血栓清除率(Z=-2.56,P<0.05)以及治疗后3个月髂静脉通畅率(P=0.0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侧支回流建立主要与血栓治疗前的病程、血栓分型以及双侧髂静脉和血栓两端静态静脉压力差相关。侧支回流建立可减轻患肢肿胀,但对患肢血栓的清除和腔内治疗后静脉回流通路的保持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