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犯罪视域下的工程建设监管机制研究

来源 :山东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tao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环节、工程设计部门、建设施工部门、中介部门等与此相关的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只要利用手中的职权谋取私利都可以归结于职务犯罪,这些犯罪行为既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还对国家和社会公众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加强犯罪防控,超出了防控犯罪领域的行为都应该受到刑事处罚。首先笔者对国内外工程建设监管机制的现状进行描述,介绍工程建设各环节的相关概念及犯罪行为,然后根据工程建设领域的特点,分析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巨大的利润空间、领导人员的法制观念淡薄、克己奉公能力差,工程建筑领域存在的各类不正当的竞争行为等,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手段不合理,对已经发生的犯罪现象打击力度不够等这些方面入手,在当前防控犯罪工作日益深入的背景下,进一步分析了建筑领域犯罪产生的原因。然后提出了对工程建设监管机制的建议,讨论了相应的改革模式。提出可以从法律和制度两个角度入手,严格规范工程审批,对于发包方、承包方、中介方以及施工方的责任要落实到位。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前后相互制约,防止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贪腐问题。从工程的整个角度出发,在工程前期施工阶段就要建立以教育为核心的防控机制以及市场准入和推出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施工方案;在工程中期的建设环节中,要采用国际工程监理“2R制度”,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还要严把款项拨付关;在工程末期的竣工验收环节,规范程序性和技术性验收,广泛推行法律责任问责制。让整个工程建设各个环节都受到相应的监管,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所以,笔者认为,建筑领域的各个生产过程都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划分成若干部分,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进一步完善建筑领域犯罪防控机制。
其他文献
民族国家作为国际关系体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行为主体,一直是国际事务的主要参与者和世界政治的责任承担者。自有了社会以来,就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但是作为民族的真正代表则
近些年来,关于环境标准在环境污染责任认定中的效力问题,成为环境法学研究中颇具争议的热门话题。通说观点认为环境标准仅具有公法管制上的效力,不具有侵权法上的效力。但是通过大量的司法案例以及对环境法条进行深入的分析,发现环境标准在侵权法上具有实质性的效力。环境标准在侵权责任构成上的效力分别体现在环境质量标准在侵权责任构成上的效力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在侵权责任构成上的效力中。在“不可量物”领域,符合污染物排
学位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
学位
公平与效益作为法的两个基本价值,是中外法学家孜孜以求的法的价值目标,从历史上来看,公平与效益的冲突问题就一直存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公平与效益的冲突问题变得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