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疫霉菌RxLR效应分子的筛选和功能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iqund7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是农业生产上极为重要的植物病原菌之一,其寄主范围广,除了侵染辣椒外,还可以侵染茄科、葫芦科和豆类等多种植物,引起的作物疫病是作物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辣椒疫霉菌隶属卵菌门,研究发现在进化上卵菌与真菌相差甚远,卵菌与藻类同属于茸鞭生物界,尽管和其他真菌一样呈丝状生长,但是其致病机理与其他真菌差异显著。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编码一类RxLR效应蛋白,该蛋白家族成员众多,序列高度分化。RxLR效应蛋白N端含有保守的RxLR-dEER基序,引导效应蛋白进入寄主细胞,然后通过其C端基序抑制植物细胞的防卫反应,或被植物抗病蛋白识别激发寄主防卫反应。RxLR效应分子的发现以及对这类蛋白功能的阐述为研究辣椒疫霉菌效应分子作用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对于防治辣椒疫病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发现,辣椒疫霉菌LT1534全基因组中含有371个RxLR效应分子。为了确定这些候选效应分子在抑制植物防卫反应中的作用及RxLR效应分子的功能,本研究利用PVX表达载体对辣椒疫霉菌RxLR效应分子进行功能研究。对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的371个RxLR效应分子进行比对,排除重复序列后有287个氨基酸序列,使用辣椒疫霉菌cDNA对目的片段进行扩增,构建出RxLR文库。本研究通过构建PVX表达载体和农杆菌瞬时表达的方法对67个RxLR效应分子进行筛选,筛选出3个效应分子,即Avh108、Avh110和Avh121能够引起寄主植物的HR反应同时还能够抑制BAX的PCD反应。这些结果表明辣椒疫霉菌中RxLR效应分子可能起到毒性功能抑制植物的防卫反应及激活寄主防卫反应。证实了这些RxLR效应分子在辣椒疫霉菌侵染寄主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深入了解辣椒疫霉的致病机理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为了进一步明确Avh121效应分子在辣椒疫霉侵染过程中的影响,通过PEG介导转化的方法进行沉默分析。对比沉默突变体和野生型菌株的菌丝形态表明,突变体的菌丝出现畸形;通过洋葱表皮接种实验检测菌丝和游动孢子的侵染情况表明,突变体菌丝的侵染能力明显低于野生型,突变体游动孢子的生活力也明显低于野生型;上述结果表明,效应分子Avh121在辣椒疫霉和寄主的互作过程中发挥作用。研究分析了效应分子Avh121在辣椒疫霉菌致病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辣椒疫霉与寄主互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以实验室分离保存的两株海洋细菌AiL3和CⅢ-1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其发酵培养基配方和发酵参数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盆栽试验,测定了混合发酵液对辣椒植株的生
榕果-传粉榕小蜂共生体系是阐释昆虫和植物之间共生和协同进化的重要经典模型。经过上百万年的进化,传粉榕小蜂和榕树之间几乎形成了严格的“一对一”模式。从受精卵或卵的发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水稻生产区,也是我国最早进行化学除草的省份。萤蔺(Scirpus juncoides Roxb.)又名灯心藨草,属于水田莎草科多年生杂草,是水田难以防除的常见杂草之一。本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农村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案情回放rn摘自南方都市报:9月12日下午,42岁的恽小华驾车驶入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他是国防科技专家、南京理工大学教授,还是浙江中微科电子集成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而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bner)和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bner)都是寄主范围广泛的重要夜蛾科害虫。我国自1997年种植转基因抗虫棉花,Bt(Bacillus thuringien
从田间土壤中自然感染死亡的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僵尸上分离出一株白僵菌,经分离纯化培养鉴定为一株卵孢白僵菌Beauveria brongniartii.通过简易培养基的筛选
通过组织切片和SDS-PAGE方法,研究优雅蝈螽Campsocleis gratiosa Brunner von Wattenwyl雄性附腺的结构及分泌蛋白的特性.结果表明,优雅蝈螽雄性附腺由3类腺管组成:乳白长腺
本试验通过对峙培养测定了黑龙江省主要马铃薯产区分离的致病疫霉菌的交配型。结果显示,分离自黑龙江省的所有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均为A1交配型,没有检测到A2交配型。这一结果
piggyBac转座子属于DNA型转座子,具有插入并且精确切离靶位点特性,是目前转基因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工具之一,目前对于piggyBac类转座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生物体中新型转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