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邓聚龙教授提出了“灰色系统理论”,其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态等系统。而语言也被看作一个符号系统(Halliday,1978;Eggins,1994),因此也存在灰色现象。基于“灰色系统理论”,本文试图从信息语用学的角度对语言交际中的灰色信息作一较为全面的研究。 在语言学领域,“灰”的含义是:语言符号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言语信息解码过程中出现的非唯一性,非确定性,非完全性倾向。自然语言的各级单位都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我们把他们称为“灰色信息”。其体现形式散布于语义,句法及语用各个层次。研究表明,语言符号的这种不确定性植根于“语言”和“言语”两个层面。此外,从信息角度看,交际过程是信息从不明确(黑色)向明确(白色)转化的过程,那么信息的明确性完全度达到什么程度,即信息的灰度高低,就掌握在信息发出者手中。也就是说,信息根据使用者的主观需要,可在“灰”与“白”之间的摇摆中实现特定交际目的。换言之,言语交际、信息交流的主要目的是让对方有所知,尽可能增加信息的明确性、单一性是一般的信息处理倾向,但这只是相对的。另一方面,言语交际是复杂的,有时候又要适当降低明确度,提高灰度,以激活更多相关的外部信息,实现说话者的某种交际目的。实践证明,合理利用灰色信息在交际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可使欲传达的信息表达更准确,也可增加话语的灵活度,同时达到交际的经济简约。当然,“灰色信息”的客观效果具有两面性,有积极的一面,利用不好也有消极的一面。另外,灰色信息的运用还与礼貌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在交际中灰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际目的以及一系列的社会因素,比如权利、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等等。 对语言交际中的灰色信息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不但对促进语义学和语用学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在语言交际中正确地使用灰色信息颇有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