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核黄素/紫外线A角膜胶原交联术作为一种可以有效控制圆锥角膜病情进展的治疗方式,正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圆锥角膜的临床管理中。其中紫外线A存在潜在的角膜内皮损伤作用,在标准核黄素交联术中,超过400um的角膜厚度可以保证到达角膜内皮细胞层的紫外线能量密度低于其损伤阈值;对于圆锥角膜晚期薄角膜低于400um的患者,采用低渗核黄素交联术的方法,使紫外线照射前的角膜厚度在低渗核黄素溶液的作用下膨胀达400um以上,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角膜内皮细胞层是角膜的重要选择透过屏障,其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是角膜透明性的生理基础。且内皮细胞不可再生,只能通过细胞体积的增大和细胞移行来填补缺损部位。故而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等渗和低渗核黄素角膜胶原治疗前后角膜内皮细胞情况的观察比较,进一步探讨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2015年接收的进行核黄素/紫外线A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的圆锥角膜患者49眼,32人,按照交联术治疗前的角膜厚度进行分组:正常厚度角膜组(≥400um)和薄角膜组(<400um)2组。正常厚度角膜组行标准核黄素交联术,薄角膜组行低渗核黄素交联术。术前准备充分、麻醉良好后,去除中央角膜上皮。以每3分钟1次的频率向去上皮角膜点核黄素溶液30分钟。经裂隙灯及OCT检查确保裂隙灯下可见角膜全层及前房内黄染,角膜中央厚度不低于400um。以370nm、3.0mW/cm2的紫外线对术眼角膜进行照射,照射距离为5cm,照射时间为30分钟。期间继续以每3分钟1次的频率向术眼角膜点核黄素溶液(正常厚度角膜组点0.1%等渗核黄素溶液,薄角膜组点0.1%低渗核黄素溶液)。术后佩戴软性接触镜,滴眼液及凝胶点眼。观察记录术前患眼视力(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最大K值、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和角膜内皮六边形细胞百分比,并在术后3月、6月、1年对以上数据进行跟踪随访。其中最大K值通过前表面角膜地形图检查获得,角膜中央厚度通过前节OCT检查获得。并将以上各类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圆锥角膜患者术前和术后的不同。结果:(1)在选取的49只接受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的圆锥角膜患眼中,接受等渗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术的患眼18眼,接受低渗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术的患眼31眼。(2)术后裂隙灯下可见术眼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角膜中央上皮缺损及一过性Haze出现。(3)薄角膜组患者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3047.38±341.71/mm2,术后1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924.03±474.08/mm2,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厚度角膜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3056.53±387.26/mm2,术后1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967.34±389.53/mm2,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薄角膜组患者术前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为36.76±4.95%,术后1年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为35.56±5.30%,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厚度角膜组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为35.26±6.18%,术后1年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为36.31±5.52%,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薄角膜组患者术前角膜内皮六边形细胞百分比为51.17±3.32%,术后1年角膜内皮六边形细胞百分比为50.39±2.72%,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厚度角膜组角膜内皮六边形细胞百分比为58.90±3.08%,术后1年角膜内皮六边形细胞百分比为55.61±3.05%,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中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有统计学意义提高,Kmax较术前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角膜中央厚度较术前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对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不良影响,治疗前后角膜内皮细胞相关指标无明显差异,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可得到证实。提示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是治疗圆锥角膜的良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