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弥散成像及R2*成像评估A64治疗裸鼠肝癌移植瘤的早期疗效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yi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使用新型血管破坏剂A64治疗裸鼠肝癌皮下移植瘤,利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弥散成像及R2*成像技术所取得的各项定量参数,结合免疫组化指标,探讨该技术评价药物早期疗效的应用价值,并进一步揭示药物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取44只裸鼠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A、B、C三组(10∶10∶24),A组为实验组、B组为盐水对照组,C组为病理组.实验组及对照组一次性尾静脉注射一定剂量A64或等剂量盐水,分别于基线、给药后1h、2h、4h、24h五个时间点进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弥散成像及R2*成像扫描,动态观察伪弥散系数D*值、灌注分数f值、真弥散系数D值、R2*值的变化趋势,24h扫描后立即处死动物.随机取实验组及对照组中三只作为A64及盐水注射后24h病理样本,与病理组中的24只裸鼠共同作为病理对照,在与扫描相应的平行时间点分别处死3只实验动物,提取移植瘤行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CD31及Hif染色检查.将所得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及统计学检验.  结果:  1.50只裸鼠中,47只建模成功,成瘤率94%.  2.实验组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肿瘤体积未见明显变化.常规MR扫描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瘤体内T1WI信号未见明显变化,T2WI信号逐渐混杂.  3.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D值、f值在A64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值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38).实验组内给药后早期灌注相关参数D*值、f值、弥散相关参数D值出现不同程度下降:给药后1h内D*值由基态19.78×10-3mm2/s下降至12.49×10-3mm2/s(P=0.02),给药后4h实验组f值由19.05%明显下降至15.18%(P=0.04).给药后2h实验组D值由0.70×10-3mm2/s下降至0.62×10-3mm2/s(P=0.04).4h后D*值、f值、D值逐渐上升,于24h回到基线水平.  4.实验组R2*值在A64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1h内肿瘤R2*值由基态28.04/s明显上升至34.01/s(P=0.00),1h后R2*值逐渐下降至基线水平.  5.对照组肿瘤大小及常规扫描T1WI、T2WI图像均未见明显变化,各磁共振半定量参数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6.病理检查结果表明:实验组动物模型于给药1h后即出现肿瘤血管形态失常,至用药后24h血管破坏作用更加明显,同时,肿瘤周边可见少量新生血管.瘤体内平均光密度值在基态、给药后1h、2h、4h、24h分别为0.94、0.53、0.49、0.47、1.13,不同时间点平均IOD值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f-1α染色阳性细胞数在给药后1h明显升高,由基态的23.50上升至100.67(P=0.03),1h后逐渐下降,但始终高于基态水平.给药前后不同时间点肿瘤Hif-1α染色阳性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给药前后CD-31染色及Hif染色均未见明显变化.  7.实验组内MRI扫描相关参数变化趋势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基本一致.  结论: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弥散成像及R2*成像技术能够定量评估A64治疗裸鼠肝癌移植瘤的超早期疗效.
其他文献
随着“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深入人心,现在我们音乐教师在备课上课的各个环节当中,显然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注重关注学生.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当中,事
期刊
目的:明确热带假丝酵母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方法:连续3个月从上海市、安徽省、江苏省、河南省和广东省的6家三甲医院共收集了147株热带假丝酵母菌,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