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成为了国际经济贸易舞台上的重要一员。政府对经济建设的高度重视造就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使经济新闻成为了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经济新闻报道满足了人们获取市场信息的需求,为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虽然媒体对于经济新闻的报道形式基本相同,但各国媒体对于经济新闻的解读却存在着差异。其中,文化是造成报道差异不可忽略的因素。本文旨在从跨文化角度出发,探讨文化因素对《中国日报》及《纽约时报》两家权威媒体报道人民币话题的影响,为中国媒体未来报道经济新闻提出可行性建议。 本文以爱德华·霍尔的高低文化语境模型以及霍夫斯泰德的五大维度为理论框架,选取了2015年度《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人民币话题的共100篇报道,采用内容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探究了文化因素对于两者报道的差异。 本文通过提出假设,并对假设进行验证,得出了以下结论:1)高低语境模型对中美两大媒体的报道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国日报》的报道内容比较单调,报道形式简单,且没有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纽约时报》的语言表达更加生动活泼,注重细节,且使用了较多视觉内容吸引读者。2)权利距离对于报道的影响表现在《中国日报》更多侧重引用专家及政府人员等权威人士的观点,而对于普通人的观点关注较少。3)不确定性规避指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国日报》主要传达正面及积极的信息,而对负面新闻予以回避;《纽约时报》报道更多保持了客观性及平衡性。4)在集体主义及个人主义方面,《中国日报》报道更多从集体角度出发,较多使用“我们”,而《纽约时报》注重个人观念,更多使用“我”。5)男性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国日报》会维护政府形象,而《纽约时报》常对政府持怀疑批判态度。6)在长期及短期取向上,《中国日报》与《纽约时报》相比报道较为肤浅,缺乏深度。 通过分析文化因素对《中国日报》及《纽约时报》经济新闻报道的影响,作者提出了对国内对外经济报道的可行性建议:保持经济新闻报道的平衡性及客观性,兼顾视觉效果,增强对外经济报道的全面性及辩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