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索古代医籍文献中以中药内治法、熏洗法、外用药物治疗法来治疗内痔的相关文献,探讨非手术疗法治疗内痔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为治愈或治疗本病、减轻患者病痛,献上新的思路。材料与方法:以《中华医典》为研究的主体资料,以“痔”为关键词进行目录搜索,依照选择方药的标准进行筛选,对符合标准的用药进行相关统计研究。结果:1.古代内治方药中符合录入标准的方剂316首,其中最大方剂用药23味,最小方剂用药仅1味,共涉及用药392味,符合计入频次统计的药物206味,其他药物187味,药物出现总频次1653次。2.古代内治药物中使用频次位于前三位的药物依次为:槐花、枳壳、当归;槐花用药96频次,相对频次5.8%;枳壳与当归二者用药均为86频次,相对频次5.2%。3.古代内治药物中使用频次居前三位的药物功效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及止血药。补虚药用药总频次317次,占用药总频数的19.2%,其中,补气药与补血药的应用共占补虚药的85.5%,补气药以148味次居补虚药首位;清热药以总191味次居补虚药之后,占用药总频数的11.6%,其中,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三种类型以总频次178味次占清热药用药总频数的93.2%;止血药以总154味次居第三位,占用药总频次的9.3%,其中,凉血止血药以总频次124味次占止血药用药总频数的80.5%。4.古代外用熏洗药中符合录入标准的方剂92首,其中最大方剂用药17味,最小方剂用药仅1味,共涉及用药196味,符合计入频次统计的药物78味,其他药物118味,药物出现总频次263次。5.古代熏洗药物中使用频次位于前三位的药物依次为:荆芥、芒硝、白矾;其中,荆芥用药25频次,相对频次9.5%;芒硝用药23频次,相对频次8.7%;白矾用药17频次,相对频次6.5%,二者分居二、三位。6.古代熏洗药物中使用频次位居前三位的药物功效依次为:解表药、清热药、以及同居第三位的泻下药与攻毒杀虫止痒药;现代熏洗药中使用频次位居前三位的药物功效依次为:清热药、泻下药、攻毒杀虫止痒药。7.古代外用符合标准的方剂182首,其中最大方剂用药10味,最小方剂用药仅1味,共涉及用药272味,符合计入频次统计的药物100味,其他药物172味,药物出现总频次435次。8.古代外用药物中使用频次位于前三位的药物依次为:白矾、冰片、麝香;白矾用药44频次,相对频次10.1%;冰片用药31频次,相对频次7.1%;麝香用药22频次,相对频次5.1%。9.古代外用药物中使用频次位居前三位的药物功效依次为:攻毒杀虫止痒药、清热药及开窍药。结论:1.古代医家治疗内痔,以口服用药治疗为主。2.古代医家以内治法治疗内痔重在以清热凉血、止血、气血同补为主要的治疗方法。3.古代医家以熏洗法治疗内痔时注重以祛风解表、清热软坚、燥湿杀虫止痒为主要的治疗方法;现代医家对内痔的治疗思想同古代医家基本一致,而古代更注重解表,现代更注重燥湿。4.古代医家以外用药物治疗内痔时注重以杀虫止痒、清热、消肿生肌为主要的治疗方法。5.古代内治、熏洗、外用三类药物中排名前三位的药物各有异同,三者均包括清热药,治疗时取清热之意;内治药中同时注重补虚药与止血药的使用,意在清热止血与调补气血并行;熏洗药与外用药物二者均含有攻毒杀虫止痒药,意在杀虫解毒、燥湿止痒;其中熏洗药中除清热外,还注重解表药与泻下药的应用,意在解表、软坚;而外用药物治疗同时注重生肌、消肿、止痛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