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陶粒混凝土工程应用的资料表明,陶粒混凝土在工程应用中具有许多优势,存在广阔的前景。然而我国相关的轻骨料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尚未成熟、完善,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缺乏技术上的有力支持。本文通过12片长沙产页岩陶粒配制的钢筋陶粒混凝土梁抗剪性能系统、全面的研究,深入探讨了陶粒混凝土梁的极限抗剪承载力、斜向开裂荷载、箍筋应力的分布规律、斜裂缝的发展规律、破坏特征等特征规律,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试验研究发现在斜裂缝正式形成以前,箍筋并不承担明显的拉应力,直到斜裂缝正式形成以后,沿着斜裂缝截面发生应力重分布,截面剪力才主要由箍筋承担。2.关于斜向开裂荷载的确定,腹剪裂缝模式以腹剪裂缝出现时的外荷载作为斜向开裂荷载;弯剪裂缝模式,本文根据试验观测并参考试验所得的剪力-箍筋应力关系图共同确定。3.通过试验研究发现位于剪跨区段中部的箍筋往往具有最高的应力,这与该处往往也是斜裂缝宽度最大的地方相对应。对于具有相同剪跨比和不同配箍率的试验梁其箍筋应力分布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均呈两边低中间高的抛物线形,但配箍率较高的试验梁,相对平缓,斜裂缝往往分布更均匀。4.由于陶粒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低、延性小,试验梁都具有相对较低的开裂荷载,所有试验梁都同时出现腹剪裂缝。5.斜裂缝宽度主要受破坏特征、配箍率、和剪跨比的影响。6.通过试验研究、数据分析以及ANSYS有限元非线性分析,验证了《轻骨料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2006中关于斜截面受剪极限承载力公式对于长沙产页岩陶粒配置的轻骨料混凝土独立梁的适用性。7.通过试验研究和数据回归,提出适用于陶粒混凝土梁的斜向开裂荷载和最大斜裂缝宽度计算公式。本文对陶粒混凝土梁斜的截面受力性能试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为陶粒混凝土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上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