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更新的整体性空间策略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l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8年起,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建设大学校园的热潮过后,国家于2015年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在已有校园环境及硬件设施跟不上世界一流大学的配置时,校园更新和校区总体规划导则的编写变得十分重要。
  在当下,城市设计作为新兴学科形成了自己一套设计理论及设计方法的雏形,在教育理念的转变、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校后勤社会化、大学城的建设等原因下,开放式大学建设需求加大。大学校园一直是城市的一部分,而大学慢慢融入城市,也是一个进行时的阶段。运用城市设计的分类方法进行校园更新的理论系统研究是切实可行的。不同于以往将校园更新设计分为规划、建筑、景观学科的分类方式,新的分类方法包括空间使用体系(功能分区)、公共空间体系(外部空间)、公共景观体系(天际线、建筑、景观)以及自然历史资源体系(自然历史资源)。希望城市设计的系统可以为校园更新设计带来新的启示。
  在更新理论方面,本文参考亚历山大的著作《城市设计新理论》,既呼应本文城市设计的框架,其中整体性、有机更新的设计思想也为校园更新提供了理论和策略支持。
  笔者在读硕士研究生阶段,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四院实习,参与了众多校园更新的项目,为更新策略提供了依据。此外,在撰写论文的阶段笔者曾去瑞典交流学习,期间对欧洲校园作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在大陆、香港等地也进行了实地勘测考察,加上阅读文献,分析图表等方法,力求对校园的空间更新有一个比较整体全面的认识。
  由于笔者实践经验有限,理论知识尚浅,论文调研的广度和深度难免有所缺陷,恳请各位师长、同学批评指正。
其他文献
建筑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因素结合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其建筑也随着文化、技术、审美的变化而不断演化。其中影响最为持续、最为深远的因素是该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虽有四季之别但也常年保持稳定的规律,它持续影响着当地的建筑、材料、及人们的生活习惯。  建筑屋面作为建筑中与自然接触最紧密的外围护结构,承担着极其重要的防水、保温、隔热以及建筑造型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说是使建筑得以区分室内外,起到人
学位
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着使用效率低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其使用效率、优化其空间设计成为了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当前社区养老领域的研究中,定性研究较多,传统行为学的研究较扎实,而运用ICT技术的定量研究仍有较大空间。本研究综合ICT技术和传统行为学方法,具体以ICT数据采集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拍照法为主。选取上海市静安区L机构为典型案例,将包括对机构内老年人、员工和社区
学位
建成环境是国家和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对既有建筑的循环利用将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内容。选题将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由历史建筑转型的当代博物馆,建筑师通过改建、扩建和修复在既有建筑里改变其结构、材质和构造,使它适应一座当代博物馆的功能需求。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里,保护理论和科学、博物馆内涵都在不断扩充和演变,除建筑设计外,有遗产保护、建筑技术、策展等更多专业领域融入到项目中,这使得此类项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短短不到40年城市化率由20%提升到50%以上。城市发展也迅速面临从“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的转型。“城市更新”作为“存量规划”的重要内容,受到越来越多重视的同时还亟待更多的研究与尝试。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城市更新的概念不断丰富,更新模式也历经了“政府主导,推翻重建”、“市场主导,公私结合旧城开发”、“公、私、社区三向伙伴为基础,上下决策相结合”的不同阶段[1]。历史
学位
从选题的背景和依据着手,通过对于文化演艺产业的现状以及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大背景的分析,可以确定工业遗产改造为小型观演空间这一具体的改造类型有着广阔的前景。不难预见,在不远的未来将会出现大量的相关实践。故笔者希望对于此类改造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来填补这一具体研究领域的空白,并总结出一套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设计方法为今后的实践提供参考。明确了选题的研究价值之后,首先确定研究对象的准确定义以及研究范围,然后选
TOD开发模式以其高效率的特点得到大中城市的大规模复制性的运用,是集约型城市开发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受限于传统的平面化的城市发展模式,即便城市高层建筑在轨道站点附近聚集,其空间组织依旧是基于平面化的城市层面。垂直方向的空间与城市产生了断裂,城市高空形成一个个高层的孤岛。TOD模式要求在站点附近集中高强度的开发,城市高层建筑向站点附近聚集,为城市平面要素的垂直向延伸提供了可能性。  论文在既有研究的基
学位
空间体验是建筑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主要研究空间体验中一种特别的意识现象,现象的同时性。这种意识现象表现为,在连续的空间中,主体感受到一种游离的空间体验,在对空间的认识中同时存在多重解读的可能性,能够激发体验者深入而动态地阅读空间。为了从主体的角度出发对这种体验进行研究,本文引入了胡塞尔现象学的内容,基于意识层面,对相应的空间体验加以分析,最终达到揭示该意识现象的目的。  本文分为六章。在第一
学位
本文依托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的具体实践经历,以二里头遗址博物馆为研究对象,详细剖析二里头遗址博物馆设计建造的全过程。论文结合相关理论及二里头遗址博馆的实际建造过程,从材料地点性、文化性、象征的角度,材料表面与饰面的角度,材料建造逻辑、建构与非建构的角度对材料的文化表达、知觉表达、建造表达进行论述,讨论材料与知觉、空间、时间、文化、建造等方面的关系,希望能够对遗址博物馆材料建构表达设计做出积极探讨。  
本文在中国建筑行业由快速建设阶段逐渐向平稳发展阶段过渡的背景下,主要探讨了建筑物生成过程中受到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建筑物生成后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两个方面,即建筑物的社会性。本次调研,选取杭州市F区W村的乡村营造项目为例,通过访谈、观察等手段,对该项目的生成及生成后的影响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在项目的生成方面,着重调查了该项目的生成过程、生成中的主要参与者、参与者在其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各社会角色在其
本文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研究对象,从环境行为学的视角出发,基于空间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应用参与式行动研究的方法对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深入研究了老年人的生活行为模式及养老设施空间设计策略,同时探讨了参与式行动研究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旨在填补养老设施实践性研究方面的空白,以实际项目经验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空间规划、建筑设计、管理运营等提出策略建议,为参与式行动研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提供案例及经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