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传统聚落形态的研究发展至今,不论是地域范围的丰富性,还是文化谱系的系统性,都已渐趋成熟。然而,已有的研究对特殊类型的聚落却鲜有关注,尤其是内湖渔村,作为农耕时代中渔、樵、耕、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宁波东钱湖陶公山村,是一个集自然环境、宗族社会、渔业生产于一体的大型整体聚落,其有机生长的聚落形态有着高度的稀缺性,为我国内湖渔村的经典案例。本文的研究建立在保护规划的实践基础上,经历了前后三年的田野调查,贯穿了硕士阶段的研学过程,形成一部规划学科视野中的传统聚落的田野志。论文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将陶公山村置于区域形态。从宁波地区的历史地理环境入手,东钱湖独立幽闭的自然环境、历代的水利治理和深入精神的渔樵文化,是湖域传统渔村聚落形成和演化的重要背景。第二部分将陶公山村置于演化历程。以陶公山“十姓宗族”的社会结构变迁为线索,研究发现从宗族避乱肇始隐居,到宗族聚居空间分域,再到房族发育组团完善,陶公山聚落形态的生长与宗族社会的分衍紧密相关。第三部分对陶公山村聚落形态进行推演分析。其聚落形态包含整体、簇团、单元三个层次:整体形态呈现为人地关系影响下倚山临湖的线性聚落;簇团形态呈现为社会关系影响下十姓环列的宗族结构;单元形态则是在房族社会与渔业生产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聚落肌理组织,三个形态层次共同体现出陶公山村有机生长的聚落形态。第四部分聚焦于聚落形态保护与更新的规划方法。从国际视野中认识陶公山村作为聚落文化遗产,其整体性、活态性和有机性所具有的保护价值,并结合规划实践,提出通过彰显主线、强化结构和优化地段的整体保护措施,构成陶公山村聚落形态的“关联性”保护模式。此外,还将聚落肌理的织补更新,落实在宗族结构内部的房族单元中,形成由识别、保护和修复三个步骤构成的更新方法。针对我国内湖渔村的稀缺性,本文对陶公山这一个案进行了深入研究,丰富了传统聚落形态的研究视野,同时提出的聚落形态的关联性保护策略和肌理单元的织补性更新模式,对其它类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更新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