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教育管理学科在近代中国的发生发展历程展开研究。
本文的分析架构是,在把握近代不同社会背景的前提下,从学科知识进展与学科制度建构两个角度梳理学科历史,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学科发展的阶段特征。由此,本文将我国近代教育管理学科的发展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学科酝酿阶段(1862—1900),在“西学东渐”的社会背景下,1862年京师同文馆建立,标志着我国新式学校管理实践的开始,同时近代教育制度知识通过传教士逐渐传入我国,在实践上、认知上和心理上准备着教育管理学科的诞生。
二、学科诞生阶段(1901-1915),在“以日为师”的社会背景下,1901年我国从日本引进了第一本“学校管理法”著作,随后师范开设了教育管理学科课程,同时部分学者展开了对教育管理问题的早期研究,这三点标志着我国教育管理学科的诞生。
三、学科初兴阶段(1916—1926),在“转向美国”的社会背景下,1916年郭秉文两部教育管理学著作的出版,预示着美国效率与民主管理思想开始影响中国,大学也启动了专业的学校行政研究,我国教育管理学呈现出初步的科学研究局面。
四、学科自觉阶段(1927—1937),在“立足本土”的社会背景下,1927年教育行政领域的理论研究取得突破,开始从比较的、历史的、社会的多角度研究教育管理问题,我国教育管理学进入了系科发展、研究规范、出版繁荣、人才辈出的成长高峰。
五、学科沉积阶段(1938—1949),在“面临危局”的社会背景下,1938年教育行政学科的发展速度趋缓,人才培养目标受忽视,研究工作出现转向,但在学科的思想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上,得到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我国教育管理学在反思中展望着未来。
从历史的视野中,本文提出学科专业化、本土化、科学化、自主性的命题,以期对我国当前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有所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