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1976年至1979年是一个颇为特殊的历史阶段。伴随着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旧的文学观念和文艺体制面临瓦解,新的文学规范和制度亟待重建。然而文学的重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种“青黄不接”的时期,文学创作和理论论争呈现出波澜起伏的状态。由小心试探到大胆迈进,“新时期文学”经历了一个犹疑、迂回、波折的过程。在此进程中,《人民文学》等刊物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 作为史料,文学期刊具有记述历史的功能,它相对真实地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历史细节。对文学刊物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重返文学现场,更为客观、全面地挖掘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状况。建国初期创刊的《人民文学》,至今已经走过了六十多个年头,在生产、传播文学的同时也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不过《人民文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在不同时期的经历不尽相同。不管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出击谋求改变,刊物在各个时期的“遭遇”和转变不仅仅是期刊本身复杂性的体现,同时也是对时代政治、文化与文学复杂关系的集中展示。具体到本文所对应的时间域(即1976-1979年),是《人民文学》在经过了“文革”近十年的停刊之后,迎来了“重生”的阶段。作为当时“文学现场”的一员,《人民文学》恰逢时机地见证了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同时也主动或被动地参与了这一历史进程。 本文以1976-1979年的《人民文学》为考察中心,借由这一文学刊物,窥探过渡时期国家政策的调整情况,文学环境的改变,以及创作的发表状况等。《人民文学》代表性地展现了从“文革”末期到“新时期”初期这一时间段,时代主题经历了由“四人帮”批判转向“文革”批判、由“路线斗争”转向“现代化建设”的变化过程。与此同时,《人民文学》积极地与当代文学进行互动,以多种方式参与、推进了文学在这一时期的重建和发展,为新时期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贡献了力量。 论文的第一部分对《人民文学》内部形态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梳理,包括1976年杂志“复刊”开始所引发的争论,以及1976-1979年编辑成员、作者构成的变化情况。在对杂志内部构成的变化进行爬梳和考析之后,第二部分将视线集中于发表内容本身,考察刊载的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并对书写主题、人物形象进行归类,从整体和细节把握作品的审美变化以及潜藏于文本之中的时代内涵。第三部分对《人民文学》的评论、文艺理论部分进行整理,包含刊物组织的文学活动,对伤痕文学等思潮的推动,以及在多个文艺论争中的发声。本文试图从多个方面还原《人民文学》在历史过渡期的整体面貌和变化状况,同时,去寻找、挖掘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以此解析历史和现实如何作用于《人民文学》,以及《人民文学》在新时期文学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人民文学》重新放置到当时的历史之中,将其与各种政治形势、文学现象勾连起来,试图建立更为丰富、立体的史实,由此展示这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学刊物在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