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探讨乙酰胆碱受体基因及基因交互作用与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关系。 对象与方法:病例组为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及住院治疗的103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组来自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遗传室正常组样本库,为本市社区的健康志愿者,按年龄、性别与对照组匹配,共入组816例。采用TaqMan探针SNP基因分型技术对选取的CHRNA3(rs1317286),CHRNA4(rs1044396),CHRNA7(rs6494212),CHRNA5(rs16969968、rs684513)基因多态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数据分析主要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运用网络在线SNPstats基因分析软件,计算基因型频数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并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及单体型遗传关联分析。单位点关联分析主要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相对危险度(OR)及其95%置信区间(CI)。另外运用多因子降维法(MDR)进行基因-基因之间交互作用分析。 结果:1.总体分析显示: ⑴单位点分析结果:rs1317286、rs1044396、rs6494212、rs16969968和 rs684513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精神分裂症组和对照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⑵对CHRNA5基因的两个遗传标记位点rs16969968和rs684513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1inkage disequilibrium,LD)及单体型遗传关联分析,LD分析结果显示D’=0.9885,提示2个SNPs位点之间存在一定的LD现象。对2个SNPs位点构成的单体型进行分析,未发现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各个单体型的估计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1)。 ⑶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分析显示:最佳交互模型为四位点模型,即rs1317286、rs1044396、rs6494212及rs684513位点的联合作用模式,该模型的检验样本误差为0.5136,交叉验证一致性的结果为10/10,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001)。 2.选取符合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标准的421例样本(发病年龄小于等于18岁),以及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598例正常对照,分析显示: ⑴单位点分析显示 rs6494212的基因型频率在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rs1317286、rs1044396、rs16969968和rs684513的差异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⑵ 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携带rs1317286G等位基因的患者发病年龄显著晚于不携带rs1317286G等位基因的患者(P=0.010)。 ⑶ CHRNA5基因的两个 SNP位点组成的单体型显示不与早发性精神分裂症关联。 ⑷基因交互作用分析显示rs1044396、rs6494212及rs684513联合作用模式可能与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相关(P=0.0007)。 结论:1.所选rs1317286,rs1044396,rs6494212,rs16969968、rs684513位点的多态性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可能不起主要作用;rs1317286、rs1044396、rs6494212及 rs684513位点的联合作用模式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相关。 2. rs6494212的基因型频率在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s1317286位点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年龄有关;rs1044396、rs6494212及 rs684513位点的联合作用模式可能与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