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张,城市人口高度聚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逐渐成为了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的必然选择。地铁在最近十年间井喷式的建设带动着沿线配套物业的极速发展,而相应的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数量也急剧增加。根据地铁建设要求,每条地铁线路至少需要一个车辆段基地作为轨道交通日常运营的后勤保障中心。而每个车辆段的占地面积少则15公顷,多则40多公顷,这对于紧缺的城市土地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如何高效地利用车辆段基地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各城市在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建设的前提下,积极对地铁车辆段及周边用地展开一体化的规划设计,进行立体复合的物业开发,形成尺度宜人的空间形态,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的是建立集约节能城市的重要途径,是城市未来发展建设的趋势。本文针对车辆段本身的功能和特点出发,提出广义的车辆段上盖物业规划设计的研究范围,并从开发过程、规划设计和工程技术要求三个维度解读车辆段规划设计的限制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实践案例的调研和分析,提出目前车辆段上盖物业功能复合度不高、交通资源整合度低以及空间形态塑造不佳的关键问题,并借鉴触媒理论等多个理论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文章核心部分立足于上述三个关键问题,分别对这三方面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与归纳总结。在功能结构方面,分析了车辆段上盖物业各功能单元的需求及组合的趋势原则,在实例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了居住功能主导型、大型公共服务设施主导型、商业功能主导型、绿化主导型和复合功能型五种主要的功能结构模式,并总结了各模式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在交通组织上,对车行交通、人行交通和停车系统这三个交通组成部分分别进行研究,总结提炼相关模式并对比其利弊和适用性。在空间形态方面,主要对车辆段上盖物业的形体组合和建筑界面两部分展开分析对比,并归纳总结相关模式。本文为系统地研究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结合国内外实践案例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对将来我国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的规划设计提出一定的指导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