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基因组倍增研究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Toowell_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因组倍增在物种进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利用水稻基因组序列主要研究了(1)水稻(Oryza sativa)基因组倍增;(2)基因家族最大完全匹配长度变化及其在基因组倍增分析中的应用;(3)基因组倍增块检测方法的比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水稻基因组倍增 利用美国基因组研究所(TIGR)拼接的水稻12条染色体序列(版本1.0和版本2.0)和染色体间的双向BLAST最佳匹配搜索等方法,检测了水稻基因组的倍增区段。首先发现了大规模不相互重叠的
其他文献
以小麦赤霉病抗源望水白与感病品种安农8455和Alondra构建的重组自交系为材料,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模型进行抗性遗传分析,并以望水白/安农8455的RIL群体进行与赤霉病抗性连锁的SSR(简单重复序列)分子标记筛选及QTL(数量性状位点)定位,获得如下结果:抗源望水白赤霉病抗性遗传分析抗源望水白抗性由2对主基因控制,且符合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2001年、03年、04年望水白/安农8455抗性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是中国南方水稻上的一种常见病害,近年来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控制病害流行、减少生产损失,开发和利用水稻本身的抗病性,培育抗病品种,是从根本上解决病害问题的有效途径。 本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一个控制水稻细条病的QTL进行了精细定位。主要结果如下: 1.以Acc8558为供体亲本,H359为轮回亲本,建立了抗病近等基因系H359R。
作物生产精确管理是基于信息技术和数据知识的一种现代农业栽培技术,其结合了农作物信息的采集、数据处理和管理调控等技术措施,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生产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
秸秆还田是提高作物秸秆利用效率、提高土壤肥力、改变土壤微环境的有效方式,但由于其自身结构、温度等原因,自然条件下降解速度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本文对已筛选出的降解
为探讨春小麦稀植栽培可行性、稀植栽培条件下品种生物学特性和生理特性及产质量变化规律,本研究选用3~11个黑龙江省生产实践中广泛种植的优良品种(系),设置3个试验处理:常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