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普通磷酸钙水泥(CPC)和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结合型磷酸钙水泥(rhBMP2-CPC)在膝关节十字韧带重建术后骨腱愈合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方法:对随机分成ABC三组的36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采用质量浓度为0.6%戊巴比妥钠2ml/kg体重静脉全麻。将兔仰卧位固定于实验台上,膝关节用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辅助。在实验兔后腿做一长约3cm的膝正中切口,钝性分离皮下组织,然后通过膝关节内侧支持带做一个前内侧切口,将髌骨向外侧脱位,充分暴露前十字韧带并完全切除。在胫骨上打一条直径2.4mm,起于内侧副韧带前方,止于胫骨髁间棘上前十字韧带起始处的骨隧道。在股骨上打一条直径相同的骨隧道,起于股骨髁间窝中线处,止于外侧副韧带起点的上方。然后钝性分离股骨内侧肌群后方找到半腱肌并于近侧肌腱移行处将其离断,修整半腱肌肌腱使其通过胫骨及股骨隧道,最终缝合于外侧副韧带上。对侧关节做相同处理。对A组膝关节用2ml注射器19号针头通过股骨隧道开口在移植物和股骨隧道结合面处注入0.5ml含有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磷酸钙水泥,B组用相同的办法注入0.5ml不含有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磷酸钙水泥,C组不注入任何物质。逐层关闭切口,消毒。术后允许兔在笼中活动。分别于术后3,6,12周取材,通过组织学切片,力学实验等手段观察十字韧带重建术后骨-腱之间愈合情况。3、6周后各组处死4只实验动物,分别于膝关节上、下3cm断股骨和胫骨得到完整的膝关节标本,离断膝关节标本上除前十字韧带外的所有组织联结离断后将胫骨及股骨端分别固定于力学试验仪牵拉台两端,以5.0mm/s的拉力进行牵拉试验至肌腱从骨隧道中脱出,此时的牵拉力为腱骨结合面所能承受的最大牵拉力,应用CSS-44020型生物力学试验仪。结果:组织形态学方面1周的标本显示:A组的骨隧道与肌腱结合面间有磷酸钙水泥填充,大量成骨细胞增生并有少量薄层纤维组织。B组结合面间有磷酸钙水泥填充,部分成骨细胞、间充质细胞增生并有少量薄层纤维组织。C组的骨隧道与肌腱结合面间只有少量松散的纤维组织。3周的标本显示:A组的骨隧道与肌腱结合面间可见大量软骨细胞并逐渐钙化成骨,原有骨小梁周围有大量成骨细胞增生。B组的结合面间可见部分软骨细胞并逐渐钙化成骨,骨小梁周围有成骨细胞增生。C组显示移植腱周围仅有大量细胞外胶原纤维生成,呈不规则结构,偶尔可见胶原纤维与骨隧道的连接。6周标本显示:A组的骨隧道与肌腱结合面有大量新骨生成,组织中含有大量成骨细胞,移植腱与新生骨紧密结合形成纤维软骨连接。B组的结合面间有部分新骨生成,组织中含有大量成骨细胞和部分软骨细胞。C组的骨隧道与肌腱结合面间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和成纤维细胞形成纤维带。12周标本显示:A组的骨隧道与肌腱结合面间几乎全部有新骨生成,腱骨间呈连续性纤维软骨连接,形成类似正常的韧带止点结构。B组的结合面间有大量新骨生成,大部分腱-骨间呈连续性纤维软骨连接。C组的骨隧道与肌腱结合面间仅见少量新骨的生成,腱骨结合面间可见部分肌腱与周围骨组织呈纤维软骨连接。在生物力学方面3周后ABC组的力学结果分别为35.30±2.66N、30.98±2.74N、26.50±2.14N力学试验结果进行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1)。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 P=0.029; A组与C组:P=0.001;B组与C组:P=0.016)。6周后力学试验结果分别为64.30±3.02N、60.75±2.53N、55.29±3.79N力学试验结果进行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8)。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P=0.170; A组与C组:P=0.001;B组与C组:P=0.029)。结论:普通磷酸钙水泥对膝关节十字韧带重建术后骨-腱早期愈合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含有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磷酸钙水泥对膝关节十字韧带重建术后骨-腱早期愈合促进作用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