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虽然有赖于各种常识,但一直缺乏系统的指导与评判。本文从教师、教师指导者和课程研究者的角度出发,试图将常识“概念化”,结合“常识”的渊源与用法,对“常识”进行了多学科审视。对数学课程领域里的常识运用心理和文化视角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常识视角下的数学学习。从时代背景、课程取向、维度与常识的结合方式、两类基本数学活动和对常识的态度出发,将数学课程划分为三种类型:“组合”课程、“联通”课程、“经验”课程,并重点对“联通”课程进行了进一步划分。结合上述考虑,探讨了在当前形势下理解和开展常识视角下的数学课程应注意的若干问题,提出重视生活常识促进应用的作用,注意处理数学体系与应用的矛盾,注意常识的干扰作用,为更多种类的常识介入学习单元创造条件,适度的容忍常识的“不科学性”,理解结果的多样性,对弗莱登塔尔的观点要有新认识的观点。在初步的构建中,进行了以自然语言为载体的学习单元开发,以常识沟通数学世界与现实世界、以常识沟通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把生活常识引入数学课程,学习被忽视的数学常识的尝试。